1.西咪替丁 本品为一种H2受体拮抗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近年来发现它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根据文献报道,采用西咪替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连续应用3个月后停药3周,再连续应用3个月,总疗程为6个月,结果显示HBsAg阴转率为17.1%,HBeAg阴转率为60%,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为82.9%,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左旋咪唑 本品常作为一种广谱驱虫药用于临床,近年经皮吸收的左旋咪唑涂布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取得较好疗效。有资料显示,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3个月时,HBV-DNA阴转率为29.8%,治疗6个月时41.3%,HBeAg阴转率在治疗后3个月时为19.9%,治疗6个月时为34.6%,但对肝功能恢复效果不明显。
3.潘生丁 本品为冠状动脉扩张药,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等。近年发现它对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人对60例急性乙肝患者进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的同时,加服潘生丁每日75mg,1日3次,28天为1个疗程,结果ALT、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也有人应用卡介苗接种配合服潘生丁治疗乙型肝炎,结果发现ALT复常率为57%,HBeAg和HBVDNA阴转率近期疗效分别为57%和61%,远期疗效分别为70%和60%,提示二者合用有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变和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4.蝮蛇抗栓酶 本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血栓病等。但它有抗炎作用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并可促进肝细胞恢复。有资料显示,应用本品治疗乙型肝炎82例,15天为1个疗程,停药10天后,再重复1个疗程,结果ALT复常率为97%;HBsAg阴转率为39%,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证实。
5.博尔泰力(苦参素) 是从野生植物苦豆子中提取的,具有明确的抗乙肝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的双重作用。用药后对病毒指标HBeAg和HBV-DNA阴转均有一定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主要适合于持续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反复增高或小三阳但HBV-DNA阳性、转氨酶波动、早期肝硬化、免疫性肝炎、白细胞低下及不能使用干扰素者。对本药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6.乌鸡白凤丸 药理实验证明,本品能增强肝细胞解毒功能,促进肝糖原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应用方法为每日2~3次,每次1丸,疗程为1~6个月。
7.辅助药物 在使用抗病毒药治疗乙肝的同时,不能轻视辅助药物的配合。肝病患者要尽可能地保护肝脏的贮备功能。一方面用药保护和滋养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或改善肝内微循环,减少肝纤维化;另一方面,要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的任何因素,防止肝脏进一步损害。由于乙肝的发病、病程和病人个体的差异,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的同时,应针对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全面统筹,合理使用辅助药物,才能相得益彰,提高和巩固疗效。辅助药物常选择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丙胺、肌苷、齐墩果酸、联苯双脂、硫普罗宁(凯西莱)以及适当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
8.中药的应用 经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有抑制HBV的作用,在统筹使用保肝抗病毒药的过程中,合理选用这些中药可以提高HBV标志物的转阴效果。如对HBsAg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药有:贯众、黄药子、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黄、板蓝根、黄芪、连翘、巴戟天等。对HBV-DNA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有:蚤休、山豆根、丹参、赤芍、何首乌、败酱草、土茯苓、苦参、龙葵、紫草、姜黄、女贞子、薏苡仁、茯苓、金钱草等。
选用中草药原则是:既要考虑药物的传统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又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这样才能更切中病情实际。另外,在消除或减轻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中药也能派上用场。如对干扰素的流感样不良反应以及对拉米夫定的反弹和诱导病毒变异的负面作用,常以小柴胡汤为主对抗之。山东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在实验研究中,从病原学角度直接观察到小柴胡汤对HBsAg、HBeAg等有抑制作用,使肝脏病理组织学方面得到改善。临床研究显示,该方药能较好地改善乙肝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促使某些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能抗纤维化,调节免疫。这说明,中药在抗病毒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也有不良反应,当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反应甚至中毒,因此,使用中草药也须谨慎选择。掌握合适剂量,适当疗程,配伍合理,组方科学,才能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协力发挥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抽血检查化验肝功能了解转氨酶是乙肝患者最重要的化验项目,不少患者常常被反复升高的转氨酶搞得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我国先后研制出不少降低血清转氨酶有效的制剂,使用后往往立竿见影,医师和患者心中都得到宽慰。其实,单纯起到降酶作用的药物,存在不少问题,应该慎重使用。
附录3-A 乙肝治疗中慎用降酶药物
转氨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和天氡氨酸转氨酶两种,它们存在于体内许多器官,如肝脏、心脏等。当这些器官受损时,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中,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只是一种现象,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坏处,从理论上说,治疗乙肝完全可以不用降酶药物,但是转氨酶数值升高明显,有时高出正常值几十倍,患者心中十分畏惧;有的患者平常转氨酶时高时低,心理压力很大。如果有什么药物能够迅速降低降氨酶,势必会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降酶药物也有一定可取性。但是使用降酶药物一定要慎重,使用不当,反而不好,这是因为:
(1)降酶药物可能会掩盖病情真相:不少降酶药对转氨酶能起到迅速裂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丙氨酸转氨酶,因而能迅速降解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作用立竿见影,但是对于其他酶变(如天氡氨酸转氨酶,转肽酶等)没有降低作用,证明单纯的降酶药作用有限。仅仅丙氨酸转氨酶降低了,根本不能证明病情好转了,相反有可能掩盖了病情真相,只注意了丙氨酸转氨酶下降,而忽略了其他酶谱数值的变化,转氨酶从表面上看是下降了,但是这是靠药物性压下去了,不代表肝脏炎症活动减轻,转氨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和降解,并非转氨酶已不存在。
(2)单纯转氨酶降低未必就是好事:相当多的患者在使用降酶药物后,转氨酶恢复到正常值,患者放弃了进一步治疗或是长年累月靠使用降酶药物来看转氨酶,在转氨酶保持正常的数值,乙肝病毒复制不断,肝脏实质受损日见加重,反映肝实质受损的指数,如转肽酶,胆碱酯酶,白蛋白等异常逐步加重,病情越发严重。从这一点上讲,降酶药硬性降转氨酶至正常,未必是好事。病情真正好转的标志是包括转氨酶在内的所有肝脏酶谱都正常。
(3)降酶治疗只在我国存在,国外并无此说:国外不存在降酶药物之说,国外治疗乙肝主要是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当乙肝病毒被抑制或清除,机体免疫功能正常,肝功自然恢复,不必使用单纯的降酶药物。治疗乙肝的根本目的是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病毒被抑制或清除,转氨酶自然会降下来。
(4)使用降酶药应注意的事项: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降酶药物,如中药五味子制剂(联苯双酯、五脂胶囊等)。降酶药物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疗程,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转氨酶正常后,不要立刻停药,而应慢慢减量,维持用药一段时间,一旦突然停药很可能出现转氨酶的“反弹”,“反弹”后的转氨酶水平可能超过治疗前。使用降酶药物同时,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标本同治。观察肝功时,不应仅仅观察转氨酶,还应通盘考虑肝功系列,以决定联合用药,全面治疗乙肝。如果考虑使用抗病毒治疗,最好先不要用降酶药,因为当转氨酶水平升高2.5倍,正好是抗病毒治疗的好时机,如果使用降酶药物,会干扰疗效判断,贻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