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对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简写为ASC)的深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通过肝穿刺检查,ASC人群中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学改变,有的人的肝脏是非特异性炎症,有的人的肝脏是轻度慢性肝炎,有的人则是中度慢性肝炎改变,更有的人肝脏是早期肝硬化改变。国内多个研究报道指出,ASC肝脏组织学正常者仅为10%~29%。可见,ASC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其中可能包括乙肝病人乃至肝硬化,当然也包括真正的病毒携带者。至今,我们仍然沿用这个诊断标准,经常使那些被诊断为ASC的人搞得糊里糊涂,他们也常把自己定位成乙肝病人,或把自己定位成病毒携带者,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新概念以来,更新了ASC的诊断,其含义更明确了,把ASC中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分离出来,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了无症状携带乙肝病毒的实质。它的诊断标准共有5项:①HBsAg阳性>6个月;②HBeAg阴性,抗-HBe阳性;③血清HBV-DNA<105cop/ml;④ALT及AST水平持续正常;⑤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没有明显炎症(坏死炎症评分≤4)。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相当于我国原来诊断的乙肝“小三阳”携带者,只是我国“小三阳”携带者未能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有了“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可以肯定的是,HBeAg阳性、HBV-DNA阳性或定量检测>105cop/ml的HBV携带者,不可能是“非活动者”,他们的HBV复制活跃,他们是不是乙肝病人,应该诊断什么?
在美国肝病年会上,有的学者认为应把这一部分人诊断为“处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乙型肝炎病人”。因为这一群体中的人肝脏有轻微炎症改变,就要视为慢性乙肝。但是他们的ALT是正常的,体内以免疫耐受为主,故不推荐应用抗病毒治疗,需要加强监测,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ALT升高持续6个月以上,HBsAg持续阳性时,建议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此时的疗效更好。但我们认为,对“大三阳”携带者不进行肝穿刺检查,直接诊断为慢性乙肝病人仍然不妥,对此国内专家尚无共识。
根据我国ASC的认定标准,不强调HBV是否复制,就是说,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只要ALT及AST正常,没有症状和体征,都要归属到ASC这个庞大的队伍中来。显然,这会把一部分慢性乙肝和肝硬化划分进来,这是不合理的。
应用和推广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诊断标准,至少有如下几点好处:
(1)我国肝穿刺检查开展得很不平衡,与国外比有很大差距。应用这个诊断标准,可进一步推进临床肝脏活体组织检查,尽量把诊断肝病的“金指标”普及开来,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可使HBeAg阳性、HBV-DNA>105cop/ml的ASC得到更多的医学监护,并能使一些潜在的、亚临床慢性乙肝病人,乃至肝硬化病人得到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3)对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105cop/ml的ASC,由于体内HBV比较稳定,不必有更大的心理负担,每6~12个月复查1次即可,不要频繁抽血化验,也不需要任何治疗,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