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八题

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八题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是指期刊长期开设、形成自身独到优势、受到相关读者关心喜爱、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栏目。栏目是期刊的基本骨架,也是期刊形成特色、出彩闪光的主要所在。期刊依靠栏目统摄选题与文章。提高期刊质量,重在提高栏目的质量,使栏目保持鲜明特色。笔者认为,打造期刊栏目的特色至少有三条路径。
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八题_论文集

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八题

顾冠华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 210036)

摘 要:文章就学术期刊质量建设问题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怎样建设高素质的作者队伍;二是如何打造栏目特色;三是责任编辑应怎样对待所编论文中的论据、论证;四是编辑人员为何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兼收并蓄的胸怀;五是怎样防止论文“被署名”现象的发生;六是编校过程中怎样妥善处理作者要求更改署名或单位及职务、职称等情况;七是如何有效杜绝文题不符、文内序号残缺的现象;八是编辑人员为何应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形成研究创新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学术期刊;作者队伍;栏目特色;论文论据;编校质量

Title:Eight Questions about Promoting the Qualities of Academic Journals

Abstract:The paper answers the following eight question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qualities of academic journals:1.How to build an author team with high qualities?2.How to build the specialty of the journals’columns?3.How to deal with the arguments of papers for the editors?4.Why should the editors have stro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be eclectic?5.How to prevent the phenomena of passive signature?6.How to properly handle author’s requirements of changing signature,unit,professional rank and post?7.How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paper’s title inconsistency with its contents and incomplete serial numbers?8.Why should the editors positively do relative academic research and form a fine atmosphere of research?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author team;column specialty;papers arguments;editing quality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是发展的基石。只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坚定不移狠抓质量、认认真真打造品牌,便成为学术期刊亟待落实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根据笔者从事社科期刊编辑工作近三十年的经验,就期刊质量建设谈八点体会。

题一:学术期刊怎样建设高素质的作者队伍?

优质的期刊来自于优质的稿源,优质的稿源则来自于优秀的作者。如果我们根据读者需求开设了新颖的栏目,拟定了优秀的选题,但却组织不到相应的高质量的稿件,那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们的期刊势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如同工厂企业虽然有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设计,却没有优质的原材料予以生产加工一样。当然,编辑人员也可以甚至应该进行一些稿件自采,但对于多数期刊,在多数情况下,这只能是特殊性的、拾遗补缺性的(例如学术性期刊的自采稿件主要是学术会议综述或研究专题综述)措施,此种稿件难以作为长久性的优质稿源的主体。应该说,优质稿源的主体应来自于期刊所拥有的优秀的作者队伍。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水平一流的作者队伍,应是办刊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项基本措施。

第一,要及时发现优秀作者,积极培养优秀作者。发现和培养作者应是编辑工作的职责之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要具有伯乐意识及敏锐的鉴别力。对于优秀作者,每个编辑都要做有心人,要及时发现、密切联系,并建立优秀作者队伍档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编辑部要注意加强培养、指导和扶持,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脱颖而出。

第二,要优化作者队伍结构。应认真考虑优秀作者队伍的专业结构、属地(地区分布、单位分布等)结构、特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结构、文风(严肃性的、活泼性的等)结构、身份(年龄、性别、理论专家、管理干部等)结构,等等,力求使作者队伍结构全面化、多元化、合理化。

第三,尊重所有作者,坦诚相待,加强感情投资。我们不仅要尊重身份地位较高的作者,而且要尊重一般作者、尊重“小人物”。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决不能以指导者的身份自居,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导”人,而要虚心、真诚、热情相待,做广大作者的知心朋友,强化对他们的感情投入。

题二:怎样理解和打造学术期刊栏目的特色?

学术期刊的特色栏目,是指期刊长期开设、形成自身独到优势、受到相关读者关心喜爱、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栏目。栏目是期刊的基本骨架,也是期刊形成特色、出彩闪光的主要所在。期刊依靠栏目统摄选题与文章。期刊在自我介绍中一般多介绍自身的常设栏目和特色栏目,可见“栏目”是期刊最基本的组织架构。提高期刊质量,重在提高栏目的质量,使栏目保持鲜明特色。笔者认为,打造期刊栏目的特色至少有三条路径。

第一,利用期刊所在地所拥有的地方特色资源开设研究性栏目。例如:《东岳论丛》开设了《儒学研究》《齐鲁文化研究》栏目;《淮海工学院学报》利用连云港花果山与《西游记》的关联,开设了《〈西游记〉研究》栏目,等等。

第二,利用期刊所在单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拥有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力量和声誉,依托一批高水平学科研究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开设相关栏目。例如,徐州师范大学的数学学科是该校较强的学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托学科的力量和影响开设了《数学学科》专栏,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数学论文。1999年以来,该刊先后成为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的源期刊。该刊《数学学科》栏目已成为高校学报中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第三,主动打造自身风格特色。其特色打造的主要路径有:长期站在学科前沿,及时发现和捕捉本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和争鸣,体现出高度的学术敏感性、新颖性和争鸣性;长期刊载本领域的名家之作或精品力作,对本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栏目形成“高精尖”的特色,例如《江海学刊》的《哲学研究》栏目;经常关注社会某些时尚现象或话题,进行深度报道评介、讨论等,使栏目充满时代气息和新鲜活力;贴近期刊特定读者对象的特定需求,形成清新、亲切、自然、活泼的特色(适合科普类期刊),例如以读者兴趣爱好、生活琐事等为话题,或回答提问、或展开讨论,进行编、作、读互动,使栏目成为读者非常喜爱的“知心朋友”。

题三:责任编辑应怎样对待所编学术论文中的论据、论证?

论文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其论证、论据必须科学、严谨、准确。作为责任编辑,我们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同时,在审选和编辑稿件中,必须以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审阅和编辑,仔细推敲其中的观点、论据,看其论证是否科学、正确。如果编辑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或编稿时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就会使不科学、不严谨的文章刊发出来,从而对读者产生误导,降低刊物质量和声誉。

例如,有份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论文,认为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环境不断受到破坏。文章引述文献举例说,泾水和渭水在唐代以前原来都是非常清澈的,只是后来人类不断恣意破坏植被,才使渭水变得十分浑浊。这里,责任编辑和主编只要稍微细心留意一点,就会发现该例证存在明显的错误。因为“泾渭分明”的成语众所周知,该成语的源头便出自比唐代早一千多年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诗句“泾以渭浊”。西汉时的毛苌的《诗传》中也有“泾渭相入,而清浊异”之说[1]。这些都系言之凿凿的铁证。而且,论文中这段作为例证的特殊引文并非引自其他文献,而只是作者的自引,这便更为不妥了。这篇论文还认为,现代的生态环境受到损坏不易恢复,而古代则容易恢复,例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使七百里之广的植被受到破坏,但不久也就恢复如初了。这里,文章采用具有虚构性质的小说情节来作为科学论文的论点的例证,显然是欠科学、不严谨的。

又如,有一刊物发表的关于花可做美食的文章,说:“鲜花作食,自古有之。早在先秦,鲜花就被人们食用。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写。”其实,《离骚》的这句描写,只是屈原对其所追求的高洁人格的一种比拟,并非真正食用坠落的露水和菊花。

出现这些问题,反映了包括主编在内的编辑人员专业学术水平的欠缺或工作的粗心。

题四:为什么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

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质量就是“新”:内容要有新意;观点、视角也要求新颖。这个“新”主要来自选用的稿件的新。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自身首先具有创新理念、求异意识。同时面对各种不同观点和风格的稿件,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去审选,而不能以保守僵化的眼光和主观好恶来取舍。对于一些观点比较新颖但又似乎较为偏激、偏颇或依据似乎不足的文稿,不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一孔之见轻率否定,而应多方面征求、听取意见,综合分析与评价后再作出决定。

这里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予以说明:某刊收到一篇题为《愚公之死》的来稿。文章写道,智叟劝愚公不必去挖山,而是靠山吃山,把王屋、太行二山开发出来,作为旅游景点去挣钱,结果把愚公活活气死。该稿件原本已通过初审和复审,但终审时该刊主编认为:“愚公已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采取如此搞笑的手法来描写我们民族崇尚的形象,此稿一旦刊登,必然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毫不犹豫地将稿件“毙”了。其实该稿颇具创意,所言令人耳目一新,只需作一些修改即可:一是将题目“愚公之死”改为“愚公之乐”;二是将“结果把愚公活活气死”改为“结果把愚公乐得连连称好”。实际上,文稿甚至还可加上这样的内容,即愚公的儿子按照智叟的建议去做了,不仅赚了大钱,而且保护了环境,同时拿出钱来,在两座山上开凿了隧道,这样老家便与外界四通八达了,这也就与愚公原来挖山的目的相一致了。“愚公移山”颂扬的是对既定目标坚韧不拔追求的精神;而“愚公之乐”体现的是对既定目标有智慧、巧妙的追求,也有其可取之处。但这位主编思想比较保守僵化,上纲上线,以主观好恶取舍稿件。这种做法恐怕不太妥当。

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的忠实使者和辛勤园丁,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尤其要敢于、乐于选取与自己见解不一致、所好不一致而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富有创见的稿件。要做到这些,编辑人员自身便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求异的意识、博大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的精神。当然,编辑人员同时也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敏锐准确的鉴别能力和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所编的期刊才能具有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题五:学术期刊怎样防止论文中“被署名”现象的发生?

当前,我国学术腐败情况比较严重,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术论文中“被署名”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被署名”,即某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擅自在某论作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予以发表。这个“他人”一般属于作者一方(非学术性文章或书籍则有的属于编辑出版方,系编辑出版方故意所为),且多为“小人物”。其目的是借助名人的光环,增加论文的砝码,最终获得编辑的青睐而得以发表。

一般说,如果论文系原创性的,或抄袭成分较少,或虽为抄袭而未被人发现(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目前尚不能检测期刊文章对图书内容的“复制”情况),则发表后多方皆大欢喜:“小人物”乐其论作得以发表;编辑乐其刊物有了名人光彩;“被署名”者也乐其大名经常被署;署名者单位也乐其科研成果数量上升……但一旦论文被发现是抄袭、剽窃之作,那么这些名人常常申辩自己只是不知情地“被署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与其博士生谢鸣合作的一篇论文涉嫌抄袭,校方表示周祖德事先并不知情,只是被署了名,他负有“疏于教育管理”的责任。又如,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对其署名论文抄袭事件,也表示是研究生抄袭他人成果,然后擅自署上他的名字发表[1]

“被署名”者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控告发表文章的期刊出版单位,因为出版单位在未得到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不知情地“被署名”,从而受他人抄袭剽窃行为的影响,名誉受到损毁。可以说,期刊出版单位的所为至少侵犯了他的姓名权或者名誉权。

事实上,无论怎样说,期刊出版单位在这类事件中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责任重大的工作。编辑必须对其出版物上由其作为责任编辑的所有印刷符号负责。除了必须审阅内容,还必须审定作者——严格进行作者确认。但不少编辑都有一种崇拜名人的思想,只要是名人署名的稿件,都去争发、抢发,而不论其内容是否抄袭(潜意识中认为名人不可能抄袭),署名是否真实。名家署名之作更易发表好像已成为期刊出版领域的一条“潜规则”。而实际上,抄袭造假者也正是瞅准了编辑的这种特殊心理和这一“潜规则”而来刻意迎合、投其所好的。所以,期刊出版领域的这种崇名、抢名的风气,不客气地说,无形中诱发了“被署名”现象的产生,并进一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顺便指出,争发、抢发名人的稿件还可能导致稿件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发表”,最终造成一稿多用的不良现象:编辑人员通过学术会议获得名家稿件后,往往不与作者联系、未得到作者授权便迅速将之发表,大有先发为快之意。而不知情的作者又将稿件投给或应允给其他报刊发表,最终造成一稿多用。这既可能损害作者的声誉(读者可能认为系作者一稿多投所致)和后发报刊的声誉,又对普通作者产生不良的示范、导引作用。

因此,编辑人员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维护学术纯洁、净化学术空气、打击学术腐败中的职责,在保护出版物声誉和他人名誉方面的责任。在编发稿件时,既应认真审内容,坚持以质取文而不以人取文(这是防止乃至杜绝“被署名”现象的基础),而且应认真审核作者——严格进行作者确认和原创性确认,即论文的前三位作者,都必须由其本人在原稿上签字认定,并声明绝无剽窃抄袭内容。这一要求必须在“征稿启事”中明确提出,也可以补救性地在“预备录用通知”中提出。同时,编辑还需通过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等请其确认,以防止胆大妄为的造假者进一步伪造签名(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同时署有李连达院士名字的抄袭论文曝光后,据说,权威的笔迹专家鉴定了国外期刊保存的稿件版权签字后,证明其中李连达的签字不是他自己的)。编辑绝不能一看到名人打印署名的稿件,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去争发、抢发,否则,不仅会为“被署名”的不良行为大开绿灯,降低出版物的声誉,而且很有可能被人告上法庭。总之,期刊应切实把好稿件的署名审核关,使署名审核成为一种编辑职责和常规性的编辑制度。

题六:在编辑或校对过程中,作者要求更改署名或单位及职务、职称,怎样妥善处理这种情况,确保不出差错?

在编辑或校对过程中,作者要求更改署名或单位及职务、职称的情况是常见的。在当前学术领域不正之风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不少人将成果“互通有无”,或做人情,或搭便车,一旦被录用后,即改署、加署他人名字或调整排名顺序。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正之风。笔者认为,编辑在这方面应严格把关。对改署、加署、调署作者名字的要求必须从严控制,凡无特殊的、正当的理由,均按原稿名字发表而不得变动。对在编辑或校对过程中要求更改单位、职务、职称的,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作者的要求,但在具体处理时要规范、谨慎。首先,要求作者必须提供书面材料。不少作者仅仅是通过电话口头告知,我们不能如此随便、草率。因为这样有可能因作者口头表达不清或编辑部人员接听不清而造成差错,而这种差错因为涉及作者的著作权以及身份等问题,很容易引起纠纷和作者不满。所以,必须要求第一作者(也就是第一著作权人)提交更改内容的书面文字材料。其次,收到作者提交的书面材料后,责任编辑必须及时落实:一是将更改文字贴附于原稿上备查;二是及时在稿件或校样上予以更改。

题七:期刊文章为什么常有文题不符、文内序号残缺的情况出现?怎样有效防止?

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编辑在对文稿作了较多删改后,忽视了文题与删改后的内容是否吻合的问题,结果造成“头大身子小”等文题不符的情况。这种文章刊登出来后,一般读者往往认为是作者没有把握准确,而实际上则主要是编辑造成的。还有的责任编辑删除了其中某一章节后,不再检查以下章节的序号是否连贯,造成序号残缺,例如只有“第一”“第三”“第四”,而没了“第二”。因为“第二部分”被删除后,编辑并未将“第三”“第四”依次更改过来。所以,责任编辑在正文编辑完成后,必须及时回头总揽包括题目在内的全貌,注意检查文题是否相符(当然也包括其他大的方面,例如英文题目、中文文摘和英文文摘等),各级标题的序号是否正确连贯等。主编在终审稿件时,也要注意此类问题。此外,在一校时,也应再作一次全面检查,再把一次关,防止疏漏。

题八:编辑人员为什么应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形成研究创新的良好风气?

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编辑、校对、发行、管理以及期刊(栏目)所面向的专业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是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办刊工作、保证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一,开展研究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为研究活动就是一个创新的活动,研究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二,编辑人员只有自身参加研究,才能拓宽视野、把握趋势、激活思维、体味甘苦,进而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办好期刊。教育界经常说,只教书不搞研究的教师只是教书匠。同样,在期刊出版领域,只编稿而不参与研究的编辑也只能是编书匠。十几年前,有人提出了“编辑学者化”的口号,这一提法是否全面和严谨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现代媒体的类型多种多样,编辑的类型和特点也多种多样,学术性媒体的编辑无疑应提倡学者化,其他类型媒体的编辑可能不一定都要学者化,若提“学术出版物编辑学者化”可能更准确)。尽管如此,该提法有一点值得充分肯定,就是它突出了编辑人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期刊的编辑,如果不动脑筋去思考研究一些办刊问题或专业问题,势必难以提高自身素质,也是做不好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在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吸收不同的观点,便能拓宽学术视野,把握研究动向,总揽学科全局,获得很多收获。例如,可以对编辑出版规律有更科学的把握,对编校经验有更准确的提升,对某专业学科前沿的动态趋势有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又例如,可以深切体会作者的艰辛苦辣,与作者产生共同语言,并站在更高层面上与作者对话,从而有效地与作者沟通,组织和审选到优质稿件。有些年轻编辑遇到名家或大家作者时,显得诚惶诚恐、唯唯诺诺,对他们的稿件即使觉得有不妥之处,也不敢改动一个字。这种情况主要是其在本专业上相应的功底不足造成的——底气不足,声气自然难高。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三册)[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793.

[2]晏扬.学术剽窃有个小名叫做“被署名”[N].扬子晚报,2009-08-07(A14).

作者简介

顾冠华(1953—),男,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编审、研究员。通信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邮编:210036)。电话:13914750016,025-86275798。电子邮箱:guguanhua123@hotmail.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