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二)患者的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殖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②床间距≥1米,并拉上病床边的窗帘。
③设立隔离标识(蓝色)。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离间。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
1.接触或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或医疗环境表面(医疗设备、床栏杆)时应戴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3.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4.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处置。
5.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接触隔离,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四)患者的转运
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殖部位。
3.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装备。
4.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相关医疗装置和仪器。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压舌板、压脉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
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每班至少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