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多重耐药菌成为感染主流 全球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与调查发现,MDR的比例不断上升,MDR甚至PRD已经成为临床难治性感染的主体。耐药菌的增长率达26%,居世界首位,MDR成为医院感染的主流。1.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流行及趋势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B)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威胁,它们是导致死亡率增加和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与临床有关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xtendspectrumβ-lactamses,ESBLs)和Ampc酶的肠杆菌、产金属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HLAR)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以及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等。感染重点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血液科、呼吸科、烧伤科、肿瘤科和新生儿科等科室;免疫力低下并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或曾大量使用过抗生素的病人多发;另外各种侵入性操作,如静脉输液管、留置导管、导尿管、支气管插管等也会增加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概率;重点区域如ICU如果不及时彻底对病房内的空气、各种仪器设备等物表消毒处理,易引起MDR暴发流行。MDR的传播造成其全球播散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二)多重耐药菌现状

1.多重耐药菌成为感染主流 全球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与调查发现,MDR的比例不断上升,MDR甚至PRD已经成为临床难治性感染的主体。

全球细菌耐药情况呈进一步恶化趋势,MDR的种类在增加,除了MRSA和VRE,还有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嗜麦芽嗜麦芽寡氧单胞菌、对最广谱的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产碳青霉烯酶包括产NDM-1的细菌。仅MRSA感染,美国的比例超过了50%,每年死于MRSA感染的人数估算约为19 000人,超过艾滋病的15 798人,万古霉素成为有效治疗潜在的威胁生命的MRSA感染的最后选择,但已有耐药株的产生,使我们的治疗选择余地越来越小。有专家称其为“恶细菌(Bad bugs),无药可用(No drugs)”。

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更加严峻,调查发现,基本上不存在非耐药细菌,也基本上不存在对细菌完全敏感的药物。我国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有40%为耐药菌。耐药菌的增长率达26%,居世界首位,MDR成为医院感染的主流。医院感染中占重要位置的细菌均为多重耐药率较高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而且呈继续的上升趋势。院内MRSA感染的比例在40.3%~78.3%,临床分离葡萄球菌中50%以上耐甲氧西林,而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接近80%,产ESBLs细菌比例在30%~80%。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近两年上升到30%,泛耐药不动杆菌比例也高达20%。

2.临床治疗的担忧 多重耐药菌的不断上升,使原来抗菌效力很强的抗生素逐渐失效,而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不足,造成MDR的束手无策。近年来,由于传染病在发达国家的很好控制,制药行业工作重点都转移到开发保健药品上,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长时间处于低谷,而新抗菌药物的发掘潜力出现下降的趋势。新的药物价格昂贵,而且周期较长,新抗生素和替代产品例如疫苗的开发也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很可能导致某些多重耐药菌在未来十年内无有效治疗选择。

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呼吁全球共同应对MDR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策略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大部分干预措施应该责任到会员国成员。有一些措施需要政府干预,包括提供耐药信息、监视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跨部门协调等;国际跨学科合作更是至关重要。首先是风险管理,意义在于保护目前的行业措施,也为子孙后代的抗感染治疗提供空间。①提高对耐药严重性的认识;②促进信息共享,及时了解相互的耐药状况;③提供战略和技术指导,干预和遏制耐药性的发展;④协助会员国执行这些干预措施;⑤激励耐药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对耐药性认识的程度,鼓励新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MDR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健康问题。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原则

1.提高整体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意识

(1)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意识,明确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和预防环节,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好MDR患者,加强手卫生。

(2)加强临床医师和检验科室沟通,联合协作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教育患者和大众预防耐药菌的途径:①自用抗菌药物应合理;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力,如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饮食均衡、加强锻炼、免疫接种、注意防护等;③教育病患尽可能减少家庭中的传染和社区,如洗手,食品卫生等;④鼓励适当和明智的健康就医行为;⑤教育患者尽可能自我调整治疗,必要时选用合适的替代品来减轻症状,确实有明确的用药指征再用抗生素。

(4)行政部门对MDR预防的重视,定期组织相关会议,公布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耐药谱、分布特征,有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暴发时随时公布信息,并组织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2.感染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完善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防止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播散甚至爆发的出现。

(2)制作防治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环境(院内感染)的传播的指导手册,扩大对耐药菌严重性及传播途径的了解,明确感染的高危人群,并有可能导致未接受抗菌病人的感染。耐药菌的传播菌性可以从医务人员到病人,反过来也可能出现。减少这种耐药菌水平传播感染的关键是注意接触消毒,如接触耐药菌病人勤洗手并更换手套。

(3)及时有效的环境设备消毒措施。

(4)医疗垃圾的严格规范的无害化处理。

3.提高监测能力 增强实验室监测多重耐药菌的能力,警惕新型耐药菌的产生,扩增实验室药敏检测种类,深入耐药机制研究。

(四)预防控制制度

1.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时积极查找病原菌,做药敏试验,减少经验用药,以减少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3.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或产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新出现的如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

(2)微生物实验室在监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迅速通知医院感染控制处和临床科室主任。

(3)有条件时可保存所选择的多重耐药菌以便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从而可以验证是否存在医院中的传播或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

(4)微生物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向医院感染控制处报告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医院感染控制处和医学检验中心共同向临床定期公布。

(5)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定植)病例的监测工作,并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处。

4.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前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后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