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以来,禽流感再度在亚洲、欧洲流行,并有蔓延全球的趋势,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WHO以及相关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均多次组织研讨会议,商讨防治对策。我国政府在近期的防治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组织专家商讨防治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对策,并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指导方案。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病人全球仅130多人,要在这些人群中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是不现实的。由于对这类传染病以往的临床经验积累很少,尽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在未实际进行足够样本的临床观察、缺少足够的“中医四诊”资料的前提下,盲目推测其证候和出台治疗方药,似属不妥,诚如清代温病大师吴鞠通所言:“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医药参与SARS、禽流感防治的研究思路进行反思,目的是为了进行科学地决策、科学地防治。
一、从中医疫病学研究体系的特色探讨禽流感的研究思路
中国传统种痘术、大量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医防治烈性传染病的多样性手段以及伤寒论、温病学、疫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医学在研究传染病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我们认为该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重视临床研究,突出辨证观和整体观;既重视普遍性规律的研究,又不排除不同疫病的特殊性,如张仲景《伤寒论》、吴又可《温疫论》、余师愚《疫疹一得》等。
2.重视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学、舌诊、脉诊等理论和临床基础研究,如《伤寒论》、《温疫论》、《疫疹一得》、《伤寒温疫条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
3.重视多样性的防治手段研究,并致力于取得“一病一法”防治方法的探索,前者如《松峰说疫》,后者如《温疫论》等。
4.重视疾病传变规律和论治方法、选方用药规律的研究,如《伤寒论》、《温疫论》、《疫疹一得》等。
5.重视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研究,如《伤寒论》、《温疫论》、《疫疹一得》、《伤寒瘟疫条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
6.重视疾病发病规律、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孕妇、小儿等特殊群体发病与论治特点以及疫病流行预测和独特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疫论》、《疫疹一得》、《伤寒瘟疫条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
从学术争论的角度而言,正是由于长期的“寒温之争”,促进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基础,形成了互为羽翼的伤寒论和温病学,形成了与内伤脏腑、气血津液辨证相比翼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体系。禽流感的中医定性应该是通过逐步深入的临床观察,组织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进行论证;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以方测证”的研究思路,进行探讨。后者可以立即进行;前者可以组织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对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病人进行符合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的临床观察,积累病例,与动物实验结果相互印证。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禽流感的中医药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尤其是中医、西医、中兽医、民族医的通力协作。我们建议:①多部门联手,有关管理部门如中医药管理部门、兽医管理部门、疾病控制与防疫部门等,应抛开部门之别,通过联席会议尽快达成共识,充分利用目前的禽流感病禽资源,实施中医药等的实验研究。②中西医联手,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因为我们希望在人间不要发生禽流感的流行,现有的每一例病例都十分宝贵,中医的介入应当从发病早期开始,才能真正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病、证候、传变规律以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的疗效。③医学家、防疫学家、兽医学家与气象学家、天文学家等联手,共同探讨禽流感的发病与流行因素,为解决中国传统预测学、运气学、周易学等种种学术争议提供契机。
二、从中医药参与SARS研究的得失探讨禽流感的研究思路
回顾2003年春夏之SARS的防治过程,可以看到,积极开展SARS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群众对中医药防治SARS均寄予厚望。广东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制定了有关中医诊疗和防治方案;“863”计划、科技部专项课题以及各省市所进行的中医药治疗SARS的研究项目等中医防治SARS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及其并发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族医药在防治SARS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多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独特优势。但是,至今有关SARS的认识,如中医病名、传变规律、证候特点、分期分型、辨证方法、成药应用、中药药理等仍未形成共识。从风靡一时的非典中药预防“八味”处方的争议和得失,以及基于西医提高免疫力而采用黄芪、太子参、虫草制剂等进行SARS预防所引发的学术争论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观点强调预防疫病应遵循中医辨证预防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我们认为,通过认真总结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将为防治禽流感的研究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的粗浅看法是,中医药参与禽流感防治的研究思路,其核心思想与我们在SARS期间提出的建议一致,即中医药防治研究的思路必须突出中医传统研究特色。
根据《松峰说疫》的论点,SARS等疫病首先应当辨明属于寒疫、温疫(瘟疫)、杂疫之哪一范畴。就SARS而言,是属于温疫中的温热类疫,如暑燥疫、温毒疫等,还是属于湿热类疫,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更可叹的是,将SARS归于风温、冬温、春温的观点比比皆是。将疫病的发病与伏邪温病的发病等同起来的观点也不少。至于中医对SARS病因的认识,有谓寒毒、湿热、肺毒等。目前回顾性的研究中,根据舌象进行SARS证候的推断的研究报道较多。我们在SARS暴发期间曾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建议在中医临床科研和救治中,采用数码相机、舌诊仪、脉象仪等留下舌、脉等病例资料。从目前的报道中,主要是舌诊方面,而脉诊的客观资料基本未能留下。遗憾的是,在舌诊资料中,动态观察者少,而且由于介入过晚,应当可以认为大多的舌诊资料为SARS中后期,以及采用输液治疗和应用激素治疗后的舌诊,并非完全是SARS患者舌象变化的本相。可喜的是,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北京市胸科医院的经验(健康报,2003年6月4日第7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晓梅的65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专家谈SAR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等为我们提供了SARS早期和(或)演变过程中宝贵的、较为全面的中医“四诊”资料。“四诊”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石,没有客观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任何分析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是臆测。这也是我们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中医治疗和研究SARS、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也应当遵循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避免急躁心理、急功近利,甚至照搬西医模式,邯郸学步。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为无源之水。目前过多地争议SARS的中医“新名称”,或言“肺毒疫”、或言“肺疫”、或言“金疫”等等,不如采用“SARS”之通用名称,既有利于临床实际,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中医防治SARS的科普工作。认真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思路,力争在SARS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形成共识。尽管中华中医药学会出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但该指南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因此,我们建议组织全国参加过SARS中医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专家以及外感热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等,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学术思想,集思广益,科学总结,制定出中医防治SARS的“国标”级方案。
中医药参与SARS的研究结论得到WHO的肯定性评价,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又一骄傲。但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以下不足之处可以作为目前开展中医药防治禽流感的研究的借鉴:
1.中医药研究介入过晚,未能在SARS流行早期形成全国中医药研究的“一盘棋”。
2.重药轻医,重视中药筛选的投入,而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重新陷入“寒温之争”、“温瘟之争”,“毒”等中医概念扩大化的倾向较为普遍。
3.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主持重大课题者不多。
三、实验研究是开展中医药防治禽流感研究工作最实际的切入点
我们在2006年1月1日以“禽流感的防治研究中医兽医应联手”为题,于《健康报》临床学术版发表了有关粗浅的想法。如前所述,由于全球人类发病的病例仅130多例,开展中医药防治人类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研究较为困难。目前,各地纷纷出台了仿效“SARS中医传变规律”制定的中医技术方案,我们认为目前多数学者未亲临禽流感病人病床前,而出具中药处方,确属令人困惑。我们认为在疫病研究中,专家经验、循证医学方法、实验研究、理论与临床研究等不可偏废。针对目前禽流感流行的严峻和充满未知的形势,与其盲目提供处方,不如在利用好每一病例的同时,抓住机会,利用好禽流感病禽,扎扎实实从动物实验入手,探讨中医药的作用,因自然发病动物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样,可以避免在疫情过后将病毒分离到P3、P4实验室进行人工造模的风险和巨额投入。因此,是否可以认为以禽流感病禽为动物模型开展中医药实验研究是中医药进行禽流感防治研究的最好的、最实际的切入点?
四、中医药防治禽流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对中医药参与SARS以及禽流感研究的学术和政治意义,可以说已经形成共识。我们在SARS暴发期间也发表了有关看法。现以提要形式简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1.将提高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
2.将为发挥中医药在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中的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3.将为打破长期的国际壁垒提供机遇,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4.将为解决中医温病学、疫病学中的“三大学术争议”(温病与瘟疫、伤寒与温病、新感与伏邪之争),尤其“温病与瘟疫”之争提供契机。
5.将促进中医疫病学、外感热病学或中医传染病学的学术发展。
6.将为解决中国传统预测学、周易学、运气学等是否科学的学术争议提供契机。
此外,通过中医、中兽医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势必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兽医学(中兽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澍江.温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邱模炎.温病预防法.见:麻仲学主编.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0
3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4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疫病史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5 邱模炎,等.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7月28日,学术版
6 邱模炎.SARS的中医研究要突出“传统”特色.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2日,学术版
7 邱模炎.《松峰说疫》的药物避瘟法.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23日,学术版
8 邱模炎.非典的中医辨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健康报,2003年6月12日,传统医药版
9 邱模炎.中医疫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0 天津市人禽流感中医药防治专家组.《人禽流感中医药诊治指导方案(天津)》中医中药治疗部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6):327
11 李葆青.中医疫病预防法及临床研究中循证医学方法与专家经验的关系.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50
12 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中医杂志,2003,44(11):865
13 仝小林.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4 应正林.中药防治禽流感研究综述.畜禽业,2005,178(2):8
1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