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禽流感民族医学防治思路

禽流感民族医学防治思路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根据目前报道的禽流感的临床特征,试图从藏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禽流感的藏医学的归属,探讨有关防治的思路,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医学参与禽流感研究的可能途径和可能发挥的作用。因此,要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应当从治理大小环境做起。根据藏医参与SARS防治的实践经验,针对传染病的共性和人禽流感的特点,对藏医学进行禽流感的防治思路简要分析如下。

民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SARS的防治过程中,藏医学、蒙医学、苗医学等民族医学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章根据目前报道的禽流感的临床特征,试图从藏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禽流感的藏医学的归属,探讨有关防治的思路,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医学参与禽流感研究的可能途径和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禽流感藏医归属的初步分析

据目前的报道,禽流感主要有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症状,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从以上症状中可以看出,首先它有高热症状,属于藏医三因中的“赤巴”类病,“寒热”两型中的热型,而且有一定的传染性并出现严重的症状,因而属于藏医瘟疫病种。藏医瘟疫病在《四部医典》中专辟章节说明的有五个章节,即时疫治法、天花疫病治法、肠痧疫疠治法、喉蛾疔毒治法、感冒疫疠治法,其中,时疫病依患病的部位、先后次序、类别的不同,具体又分了24种之多。此外,藏医其他著作,如《八支要义》、《口耳相传的医疗小集》、《藏医医疗宝藏》、《甘露宝瓶》、《藏医如意大全》、《藏医千万舍利》、《智贡医集》、《医诀补遗》、《达莫文集》、《松巴医著集》、《藏医秘诀宝源》、《康仓文集》等重要书籍中都有对温疫病的防治措施的记载。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疫病病种逐渐增加到36种之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病因大致相同。藏医学认为,构成疾病的微生虫有84 000种,它们在人与自然、人与各种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体自身内部的“三因”、“七基”相互和谐相处时,可以促进人体的正常发育生长,若遇外界致病因素的侵扰就导致各种疾病。尤其恶虫“巴尔巴达”侵扰生存于血液的七种微生虫引起瘟疫一时广为流行,导致大量人畜死亡。根据这些描述,本病属于“年日木”即瘟疫病种。

二、从藏医学疫病病因理论探讨预防禽流感发生的思路

《四部医典·后续本》第二十七章中指出:“众生的身体是由四源形成的,疾病也是由四源产生的,药物与四源也有密切的关系,身体与疾病不可分离,疾病与药物也有联系,犹如宝贝与龙王一样,四源平衡则无病,失去平衡便生病”。说明大自然与众生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大量破坏自然环境就将给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带来不可低估的灾难性疾病。藏医学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条件为四源,一般加上提供四源形成与增长的“空间”,通称五大种、五行、五源等。人为的原因或自然本身的变化引起其中之一发生偏盛、偏衰或紊乱,可能导致疫病的发生,藏医药特别注重对大自然即大环境的保护,采集药材也是有计划的,以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开采。依据藏医病因学指出的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疾病发生的原因,就必须从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做起。小环境方面,从禽流感的主要受害者家禽而言,作为经济性动物,为使其大量繁殖和快速成长,人为采取如电温孵化,应用各种添加剂的人工饲料喂养等,违背了其繁殖生长的自然规律,加上集中饲养,一旦染上疾病,容易导致无力抵抗而广泛流行,这即是小环境的致病因素。藏医学注重治病要求源治根,即从病因着手,从源头治理。因此,要预防禽流感的发生,应当从治理大小环境做起。

三、人禽流感的藏医学防治思路

根据藏医参与SARS防治的实践经验,针对传染病的共性和人禽流感的特点,对藏医学进行禽流感的防治思路简要分析如下。

(一)“防”的思路

除对禽类采取防控措施外,对人类要采取严谨有序的预防措施:

1.治理大环境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也是传播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第一要净化空气,清洁环境,防止病毒的传播。在公共场所、人员集中的地方,点薰香;给高危人群佩戴九味防温散、七味祛温散;以家庭或各种组织为单位,有序地使用“洛君玛”,此药可以涂抹于九窍、全身,也可以口服。藏医学认为寒性病多由内部逐渐向外扩散,而热性瘟疫病从外(六门)往里渗,故而要堵住入病的关口。

2.个人保健 包括心身两个方面,《四部医典》之《后续本》第二十六章中指出:“时常起居,时节起居,防老、补阳等章专为无病者而讲,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即为两者共用”,要使无病者健康长寿,就要按四季的行为起居、饮食节律标准办事,饮食方面,食用营养较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胃火的正常功能,藏医学认为,根据饮食性质的轻、重,适量饮食。性轻的食物要吃饱,性重的食物只能吃半饱,使其顺利消化,这是身体产生热能的保证,如果不适量地进食,量少则不能增长体力,“隆”也会衰败,随之就要产生“隆”病。若食量超过时,消化不良,胃液过多,会阻塞“平住隆”运行的脉道,因而胃火衰败,一切疾病会随之发生。所以,保护胃肠道,平时大小便通畅,行为起居自如,这样才能有很好的体质,良好的新陈代谢是保健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保证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可以定期服用仁青常觉、仁青芒觉、洁白丸等,珍宝类药物虽可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但不需要天天服用,每周服1粒即可。平时常服用“洁白丸”之类的肠胃药即可。此时不宜服用治疗瘟疫的药物,因为此类药一般为寒性的清热解毒类药,长期服用对胃火有损害作用。讲究个人卫生、锻炼身体等方法可以依照有关保健常识进行,目的就是强身壮体、增强免疫力。同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应对本病,不能盲目恐惧,心理与身体应达到病毒无虚而入的状态。

(二)“治”思路

根据以上对病因及归属的分析,这类疾病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所以,按照其发展进程进行分期治疗。第一阶段,即为“培根”期,即未成型期,大致3天。此阶段,热毒初进,出现寒栗,头足脊椎疼痛,身体沉重,懒惰、梦幻多,欠伸多、耳昏,心情无常似疯癫,这时热性还没有完全成型,病毒在肌表,所以及时服用发汗,促使成熟,阻止扩散的药汤,如四味藏木香汤、七味珍宝汤、五味宽筋藤汤等。饮食调理方面,应食用油腻少的易消化食物,多饮白开水。第二阶段,即为“赤巴”期,亦为扩张热期,有些严重病例不必经过第一期,而直接进入第二期,一开始就出现高热等一系列扩展热的症状。此阶段为病死率最高的时期。本病第一个侵犯的部位为肺脏,根据《后读本》中:“肺、肝、胆、主要为热证所依处,故要寒治”,所以治疗时,服用专治恶性传染病的药物,如十味膜边獐牙菜、十二味翼首草等,还可服用保护肺脏的药物,如肺病丸、八主丸等。同时,也要服用降“隆”的药物,如十五味沉香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因藏医学认为“隆”是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它既是一切疾病的前导,也是一切疾病的收尾者,其遍布全身,本有凶暴,毒害本系,扰乱旁系,许多疾病的激化,都是它所引起的,若及时有序地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就可以渡过难关。第三阶段,即是“隆”期,也达到了山原期。因为病人的身心经过疾病的折磨,已疲惫不堪,应根据症状的缓解程度,决定治疗方法。若症状基本消失时,则可以放宽食谱,多进食有利于隆的各种饮食,似如一场战役后的重建工作,服用的药物应个体化,如隆性较重的病人,在以上治疗本病方药基础上加檀香、肉豆蔻等,也可合用八味沉香散、“索增构巴”等。前两期禁忌饮食甜食品及奶制品,但到此阶段,可以食用进补的药食,奶制品却为甘露。《后续本》第二十六章中提出,热性病要注重山原界的治疗,一切疾病要注重未成型和虚热期的调理。因此,应根据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和调理,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版).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43,663,650

2 马世林,等译.四部医典(汉译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0,303,306

3 梁万年.法定传染病识别与处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