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即PTA,是指用导管等器械经皮从血管腔内,扩张和再通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PTA可用于四肢动脉,内脏动静脉,颈内、颅内动脉,人造或移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再通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PTA创伤小,可重复治疗,且无绝对禁忌证。1.适应证 除非技术性因素使PTA不能成功,原则上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均适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即PTA,是指用导管等器械经皮从血管腔内,扩张和再通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PTA可用于四肢动脉,内脏动静脉,颈内、颅内动脉,人造或移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再通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PTA创伤小,可重复治疗,且无绝对禁忌证。目前,它已成为临床治疗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1.适应证 除非技术性因素使PTA不能成功,原则上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均适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

2.操作技术 插管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行血管造影,了解狭窄或闭塞的长度,测量狭窄前后血管的直径、血压和压差;然后,置球囊导管于狭窄部位,球囊直径要与血管测量值相当,过小会影响疗效,过大则有可能在扩张时造成血管破裂。在透视下,注入稀释对比剂充盈球囊,加压至球囊“凹腰”消失,此过程可重复数次。扩张完毕后,须造影复查,了解疗效。

3.PTA的机制 ①附于血管壁的阻塞物是不具有弹性并可被压迫的。②在受外力扩张后,附着物不会从血管壁脱落而造成外周栓塞(如动脉内3个月以后的血栓)。③对狭窄或闭塞处过度扩张时,可形成该处血管壁内、中膜局限性撕裂,使血管壁张力减退,管径扩大。

4.疗效 PTA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术者的经验。髂、肾动脉的PTA成功率在90%以上,平均5年开放率在70%以上;冠状动脉单支病变PTA的成功率在90%以上;而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疗效较差。基础疾病和患者的年龄,亦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总的来说,PTA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且可重复治疗,特别是PTA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具有同样的疗效。

5.并发症 PTA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撕裂致夹层或穿孔、病变以远的血管栓塞等,须立即手术治疗者约为0.3%,致死率不足0.2%,均低于外科手术并发症。

(二)血管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是由人体可植入材料制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圆筒状支撑物,用于支撑血管狭窄处,使之保持血流通畅。

支架类型:支架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或由激光融刻成网状圆筒形结构。按照释放机制不同,血管内支架可分为三类:①自扩式支架,支架本身具有弹性,释放后可在管腔内自行扩张;②球囊扩张式支架,支架本身不具有弹性,但具有可塑性,使用时套在球囊导管上,置入狭窄部位后,扩张球囊使支架被动扩张至一定直径,支撑病变部位;③热记忆式支架,由镍钛合金制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支撑力强。此外,支架表面可覆膜或涂敷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超常增生,造成支架腔再狭窄或闭塞。

临床应用:支架用途十分广泛,可治疗血管和非血管性腔道的狭窄性病变。血管内支架主要用于治疗颈动脉、冠状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腔静脉等血管狭窄和闭塞,也可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特点是可提高血管开放率,减少由单纯球囊成形术所致的再狭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