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及渐进式改革建议

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及渐进式改革建议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自办的非SCI、EI科技期刊在学校新形势下无法承担重任、无法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新要求。省级重点高校亦为争取各类靠前排名,会对自办的SCI、EI科技期刊给予重点支持,也会对其他档次的科技期刊给予适当支持。
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及渐进式改革建议_论文集

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及渐进式改革建议

罗长军1,刘继宁2

(1.《水电能源科学》编辑部,武汉 430074;2.《管理学报》编辑部,武汉 430074)

摘 要: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为高校非主流业务、难以满足高校急需的高水平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要求因而高校投入资源有限,以及市场竞争力差、办刊人员水平差异大等生存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8条高校科技期刊渐进式改革建议,以便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提供反思之路。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特点;生存发展;现状;渐进式改革;建议

Title:Increment Reformation Suggestions and Survival Development Reality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one-mainstream business,the limited resources that the colleges invest,poor competitive power and editorial personnel level differences etc.Then it proposes 8suggestions of incremental reformation for the introspection of reformation of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

Key Words: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characteristics;survival development;reality;incremental reformation;suggestion

目前,我国有科技期刊5431种[1],其中高校有2500多种[1]。高校科技期刊虽然刊物众多,但办刊人员少、专业性强、受众少、发行量小、同质化严重、受网络冲击严重,这就决定了高校科技期刊多半是“小作坊”的办刊特点。由于高校科技期刊均为高校中的非主流业务,又很难满足高校急需发表高水平论文尤其是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要求,因而很难得到高校重视并给予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人员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生存维艰、市场竞争力差、税费剧增均不利于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办刊窘境,本文试图从制定政策必须正视科技期刊具有“小作坊”的特点、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体制改革政策、高校有责任创办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必须挑选复合型优秀人才办刊、应加强创收途径及创收能力、办刊人员应强化危机意识、国家应取消科技期刊的税费、应想方设法提高网络化阅读下载量以扩大影响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虽与当前国家主导的期刊改制为企业的政策导向不尽相同,但亦从实际情况出发反思了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1 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

目前,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堪忧,面临的生存发展难题一个接一个,但由于各个高校科技期刊借助于寄生母体的各种支持,虽说生存发展维艰,但各有各的活法都生存下来了,也有极少数高校科技期刊已良性循环并力争自办刊物冲刺国内外的高水平期刊。

1.1 期刊编辑部为主办单位的非主流部门,管理体制机制混乱

高校中的科技期刊不论挂了多少个主办单位,其实际办刊主体就是高校。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均为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的附属单位,是学校的非主流单位,对高校而言并非不可或缺的单位。由于科技期刊作为传媒具有宣传高校学术、形象、实力的功能,还可为参评职称、硕博士生毕业、科研项目申报等提供一些帮助,所以各高校对自办的科技期刊均会给予适当的支持,各高校大都不允许自办刊物停办或被转移。

高校将办刊单位视为学校的二级单位,或归类到期刊社,或划归出版社,或划归高校二级学院(系)及附属单位(如附属医院),或交给某个学会等,可谓管理机制五花八门。由于寄生于高校中的科技期刊,与母体一样也是事业单位,受制于事业单位体制,其管理体制僵化,缺少进退机制,不利于办刊需要。

1.2 科技期刊影响小,大多难以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

近年来,迫于高校排名、学科排名、项目申请、科研实力增强等压力,各高校鼓励本单位科技人员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并采取很多政策予以奖励甚至重奖。多数985高校和211高校重点引导教职工发表SCI、EI收录论文尤其是高影响因子的SCI收录论文。

显然,中文期刊不可能入选SCI,被EI收录的期刊也是少数,这样绝大多数高校的科技期刊就无法满足高校的被SCI、EI收录论文的要求。高校自办的非SCI、EI科技期刊在学校新形势下无法承担重任、无法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新要求。

1.3 高校对自办科技期刊重视程度不足,投入资源有限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的非主流业务,又难以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像教学、科研那样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尽管如此,高校一般还能给予自办科技期刊基本的生存保障。

各类高校视自办科技期刊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重要性而区别对待,致使各高校中的科技期刊待遇相差悬殊。目前,985高校、211高校、全国重点高校为了在国内外各种排名、学科排名中处于有利地位,加上主体部分科研实力强,多鼓励并支持本校优秀论文发表于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中;由于自办科技期刊离学校科研要求相差太大,对本校排名、学科排名贡献不大,因而逐渐对自办科技期刊甚至是自办的EI期刊兴趣不大,仅稍微支持自办的低影响因子SCI期刊,故此类高校科技期刊处境尴尬,这也就决定了此类高校不可能将最好的资源用于科技期刊。省级重点高校亦为争取各类靠前排名,会对自办的SCI、EI科技期刊给予重点支持,也会对其他档次的科技期刊给予适当支持。自办科技期刊少的高校、普通高校及高职高专学校因所办科技期刊少,对学校教职工用途大而备受关爱。

正是由于科技期刊无法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的需要,因此不论高校对自办期刊如何支持,都不可能将最好的资源用于办刊,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自办的英文SCI收录科技期刊,因影响因子低且距高校要求相差较大、短期内也无法办成高影响因子的刊物,高校的支持也多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技期刊可有可无,办与不办无关紧要。

1.4 办刊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高校科技期刊为高校非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要求,因而各个科技期刊编辑部获得高校支持的资源都很有限,难以吸引大量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或合适的人才从事编辑工作。办刊单位业务能力强的个人或骨干没人愿做编辑,主办单位也不可能将业务能力极强的顶尖人才用来做编辑,顶多是让某个顶尖人才兼职管理编辑部或杂志社。目前,各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人员参差不齐,有一些办刊水平高、能力极强的人在默默耕耘,但大多无时间或没机会参与实践过程,与科研生产一线严重脱节;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应付工作。受人事编制、社会关系、人情关系、人员稳定等因素制约,编辑部或杂志社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又很难辞退,这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快速进步。

办刊实际负责人责任心与水平决定着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地位,因此配备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办刊实际负责人和编辑至关重要。办刊编辑团队的业务水平及向心力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

1.5 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生存维艰

1.5.1 主办单位拨款日趋减少

由于科技期刊根据政策可适当收取一点论文发表费,也有一点发行费,个别的还可通过广告收费,少数还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赚取服务费,加上社会上确实有些科技期刊赢利能力强,因此绝大多数高校领导及教职工不考虑行业特点,就误认为科技期刊也可以自我筹款生存,加上科技期刊无法满足主办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就出现了不同的高校对自办刊物的不同拨款方式。①全额拨款。办刊少的普通高校以及重点大学、211大学、985大学个别攸关高校形象的重点期刊、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能解决教职工发表论文的要求,故使用价值大,或许可全额拨款办刊,甚至有倾斜政策予以资助。②差额拨款。办刊多的高校除了因事业编制必须解决办刊人员薪酬外,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自筹。③零拨款。对有一定效益的科技期刊,让其自谋生存,停止拨款。④上缴利润。对个别赢利能力强的科技期刊(如医学类),主办单位可分享办刊利润。

1.5.2 科技期刊自身生存能力差

科技期刊编辑部作为主办单位的非主流部门,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又很难融入办刊方向内的各个行业,在各行业中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自身能力均较差,主要表现为如下九个方面。

(1)合理利用国家科技期刊政策能力差是影响创收的主因。国家期刊政策决定着科技期刊的生死,但不少科技期刊编辑部未能主动和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期刊政策,事实上充分利用科技期刊政策进行创收是合情合理的。如国家政策允许科技期刊做广告,但高校编辑部出于人员、机制、经验等多种原因,不少都没申请广告经营许可证,即使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也难觅广告;做广告代理不失为一种新途径,但合作难度却不小。

(2)被动接受主办单位支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任何单位的生存质量都受制于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作为高校的非主流单位,各个期刊编辑部均难以平等地与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学校的资金或政策支持。主管科技期刊的部门或编辑部若能够经常向党政“一把手”汇报办刊的愿景及难处,让其看到希望并提供办刊经费并不难。

目前高校与各行业的单位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单位愿意与高校领导建立关系,因此高校领导寻求这些单位支持办刊时,不少单位是愿意以不同方式(如广告、会议赞助等)支持办刊的,如有些期刊利用高校领导出面协调或利用校友会募集到数量可观的办刊经费。

有时学校的政策支持甚至比争取拨款更重要。以本刊为例,除主办单位解决2名在职人员基本薪酬和4万元办刊经费外,承办单位没资助一分钱,此种情况下承办单位寻找同行业的武汉国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协办单位”,该公司不仅每年赞助6万元,还与编辑部招聘员工签订用工合同、代缴“五险一金”、参评职称等,帮忙解决了编辑部及外聘人员的后顾之忧。

(3)编辑部人脉关系差。编辑部与社会各行业的人脉关系对筹款影响也不小。绝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受制于自身业务难以与社会交往、人脉关系差,寻找社会支持难于上青天。凡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较好的编辑部,均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举办各类活动容易募集到赞助费。如本刊积累的人脉关系虽然较差,但通过私人关系等每年还是筹集到20万~30万元办刊经费,确实改善了编辑部的生存质量,也有能力考虑刊物的发展问题。

(4)办刊人员缺乏主动性。除了办刊实际负责人努力创收外,编辑部内部人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无论出台多少奖罚措施都无济于事,如本刊出台奖励措施或处罚措施,内部人员仍无动于衷。

(5)发行收入日趋减少。发行收入可分为两块:①纸质发行。高校科技期刊专业性太强且大多与生产一线脱节,纸质受众少,因而发行量极少,发行收入在办刊经费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例如我刊每期光印刷费就超过1万元,通过邮局发行截走43%、纳税9%后,每期发行收入不足2000元。如此之反差,实在是赔钱赚吆喝!但又无可奈何。在网络时代,纸质发行日趋减少,这点可怜的纸质发行收入还在不断减少。②各类期刊网、各种搜索引擎及电子文档发行。应该说各个科技期刊的这个发行量都不小,但各类期刊网处于强势地位,其发行收入可观,但赐给各个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如2009年之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加起来支付给本刊的费用不足4000元,后与中国知网签了独家合作才达到3万元;至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发行对编辑部而言则是不支付分文;读者之间私下传阅的电子文档更难以支付阅读费用。

(6)论文发表费成为收入主渠道。应该说现行体制下,高校科技期刊多依赖于收取论文发表费维持生存。不少高校科技期刊与SCI、EI收录期刊相比差距很大,但与国内其他部门科技期刊相比,办刊质量还是较高的,还是能吸引到不少投稿的;若高校科技期刊在确保科技期刊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版收取论文发表费解决生存是符合科技政策要求的;可扩版加厚或缩短发行时间即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月刊、月刊改旬刊等。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或听命于领导,或自夸确保刊物质量,或出于各种动机,画地为牢,不愿也羞于扩版、缩短发行时间,无意或有意将自己逼上窘境。

(7)拓展广告业务难。高校科技期刊受行业限制,难以拓展广告业务。知名度低、发行量少,又缺少人脉关系,想让不熟悉的单位掏钱做广告是不现实的。本刊自2004年一直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联系广告,如专人联系广告、委托代理公司联系广告,但至今还是没联系到一个广告。

(8)寻找协办单位、理事会等难度大。高校科技期刊在行业内影响有限,对行业内单位宣传作用不大,因而很难联系到协办单位、理事单位等。我刊自2008年做此项业务至今,效果很差。

(9)网络化严重危及科技期刊的生存。目前,科技期刊传播途径主要为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互联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化出版并行传播,尤其是三大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传播,已严重危及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生存。

1.6 市场竞争力差

1.6.1 体制问题

(1)高校自身体制。受高校事业单位体制限制,科技期刊的人、财、物的支配权有限,已严重妨碍了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崇尚SCI论文亦不利于科技期刊和国际期刊公平竞争。

(2)国家急于引导创办一流科技期刊不利于高校期刊竞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拟“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社会舆论及专家学者更是推波助澜[3-7],罔顾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实。我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为中文期刊,主要是为能阅读中文的读者服务。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国家实力及汉语普及程度,不可能像英文刊物那样让全世界的读者阅读或引用,因此想创办世界一流的中文科技期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若急于在近期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恐怕国人得创办较多英文科技期刊,显然即使办成了一些世界一流的英语刊物,对绝大部分国人而言也难以看懂。这种两难处境,使高校乐于支持英文科技期刊而忽视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科技论文绝大多数发表于国外期刊上,这对国内科技期刊来说非常不利。

1.6.2 内部办刊人员能力及观念

(1)缺少复合型办刊人员。办刊人员不仅需要懂专业知识、编辑知识、信息网络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工作积极主动、视单位为自家的复合型办刊人员。高校科技期刊特别缺少这种复合型的办刊人员。

(2)观念。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欠缺积极主动做事情的责任心,大多听命于办刊实际负责人。办刊实际负责人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交际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则编辑部生存发展就好些,否则就得过且过。本人与不少科技期刊人员私下交流,发现很多编辑业务能力极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图心很强,但真正去实施的却微乎其微。

(3)各种成本剧增。近年来,材料费、人工费大涨,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我刊外聘7人,就“五险一金”来说,已由2005年不足百元涨至2012年的近千元(武汉市平均水平),而且每年还要涨20%,已迫使本刊下一步不得不减员增效。

1.6.3 外部竞争

(1)人才竞争。非高校科技期刊因是单位的名片,主要领导倍加关心且容易解决编制问题,因而可以吸引到优秀编辑人员加盟,如《高电压技术》杂志社聘的人员均为高电压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高校科技期刊受高校人事编制及非主流单位影响,很难聘到本专业的高水平编辑,如本刊因无编制就无法聘到本专业的硕士,更别说博士了。

(2)稿源竞争。面临国际上SCI、EI收录期刊以及EI、ISTP会议论文集、国内各种学术会议论文集的疯狂竞争,高校科技期刊在稿源竞争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优秀稿源流向国外高影响因子SCI收录期刊,其次流向国内SCI、EI期刊。高校内的中文核心期刊稿源应较好些,非核心期刊稿源就较差。

(3)同质化普遍。不少高校科技期刊为理科版、理工版,发文相似度极高,相互之间抢稿源竞争激烈,亦不利于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

(4)受网络化及数字化冲击严重。面临网络化及数字化的冲击,高校科技期刊均无良策应对。

(5)各类期刊网严重挤压高校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不争的事实。寄生于我国单个期刊的各种期刊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霸占我国期刊网络发行渠道,赚取了巨额发行费,但支付给各个期刊的知识产权费微乎其微。毫不夸张地说,各个期刊养活了期刊网,但各个期刊却在为生存发展而苦苦挣扎。未来期刊网将越来越强势,各个期刊将越来越弱势。与期刊网的竞争和斗争必将是未来各个编辑部面临的新任务。

(6)参与联系协办单位、理事会、广告等竞争力差。因高校科技期刊与行业内单位联系少,因而开拓这些业务难以与同行期刊竞争,如本刊与《水利水电技术》、《水力发电》竞争广告等于做梦,找协办单位比《水利规划设计》更差百倍。

(7)发行量越来越小。因一线科技人员难以读懂高校科技论文,加上网络竞争,发行量越来越少。

1.7 税费剧增

如武汉市期刊2008年之前收取的论文发表费均不需纳税。2008年之后论文发表费必须纳税费9%,已严重危及编辑部生存质量。

2 渐进式改革建议

面对高校科技期刊生存现状,政府主管部门急于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企业化、市场化、网络数字化,不考虑母语环境急于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是不现实的,不考虑高校科技期刊的特点、既得群体(改企让办刊人员失去事业编制和待遇,有相当数量人员会设法调整到非编辑岗位,进而流失优秀编辑人员)利益而急于推出政策让高校科技期刊改制转企更是掏空科技期刊发展的短视行为。为此,本文认为应结合我国国情及高校实际情况,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是良策。具体建议如下。

2.1 制定政策必须正视科技期刊具有“小作坊”的特点

科技期刊的特点是体量小(通常单刊仅3~5人)、专业性强、报道面窄、为某特定专业水平较高人群服务、需特定专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人员投稿、须本专业拔尖人员审稿、须受过长期培养的编辑加工稿件,由于投稿量有限,因而不可能像报纸或工厂那样大规模生产,必须是“小作坊”式精雕细琢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杂志。若将高校内的多家专业不同的刊物强行组成期刊社或改制为企业,不考虑期刊的这些特点,势必抹杀各个期刊的特点,办刊质量必然会发生大滑坡。武汉某些高校前两年强行合并为期刊社,结果分配不均、人心涣散、办刊质量下降,如今又各自分解为“单干户”,都成了不当改革的牺牲品。科技期刊的特点决定了单本刊物永远是“小作坊”作业,不可能做成大公司或上市公司。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决定了一家中文刊物从一般期刊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至少得8年,至于入选EI收录期刊更是非得达到本专业期刊的前几名才有希望。但要毁掉一本刊物,如被踢出EI收录期刊仅需1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踢出仅需3年。想让一家“小作坊”式的刊物毁掉,动摇人心或让骨干出走,只需半天就行了。

2.2 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体制改革政策

对“小作坊”式的科技期刊进行改革甚至改制为企业,万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针对高校事业单位体制这一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改革措施。

(1)维持现状。有些高校视自办刊物为荣,学校愿意出点小钱养活几个人办期刊,这种情况完全没必要让政府主管部门操心改革。何必要改革呢?

(2)自愿改制为企业。有的科技期刊办的有特色,生存发展已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愿再受高校体制制约,高校可支持某个期刊改制为企业。

(3)高校自身导向改为企业。一般高校期刊较多者,才有意愿改企,但要采取多种方式:①企业管理。按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办法,让期刊编辑部自生自灭,像我刊就是此种管理模式。②自然减员后自动变为企业。一般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较少,有的编辑部人员退休后,可不再安排有学校编制的人员到编辑部,而是以人事代理方式招聘人员进入编辑部工作,并签订企业劳务合同;待有编制人员全部自然减员完成后,编辑部可自动转为企业。③强制改为企业。可让无意留在企业工作的人员调整到非编辑岗位,留下人员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预估这种一次性改企办法将严重影响办刊质量,不建议采用。显然,自然减员后改制为企业是最优方案。

(4)鼓励自愿合并或兼并成立期刊社。办刊质量水平高、办刊效益好的期刊编辑部可自愿合并或兼并校内其他刊物,但前提必须是自愿,否则强行合并必留后患。我校附属协和医院期刊社就是成功的案例。

为应对国际期刊群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严重冲击,办刊多的高校组建期刊社是必要的,但如何让期刊社良性运转并确保期刊社的凝聚力、确保刊物质量不下降,建议要确保单个期刊的独立性、稳定性、延续性和人心稳定,不能因分配不公、相互攀比或拆台而危及所办刊物的质量。

建议高校自愿合并或兼并成立期刊社不应干涉各个编辑部办刊的独立性,期刊社应做好服务工作,如做好后勤管理、办好集群网络期刊和数字化期刊、做好创收(如发行)等工作,而不是期刊社管理人员拿高薪却说东道西瞎指挥。

(5)让高水平教师自愿办刊。如我校《语言研究》就由专业造诣很深的黄树先教授领办,无专职办刊人员,学校年拨款仅1万元;可以说在学校基本没投入资源的情况下,这本刊物2011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语言学第5名。虽说是文科类期刊,但完全可供科技期刊借鉴,就是让某学科高水平专家领办科技期刊,逐渐让办刊专职人员自然减员。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确保办刊质量,而且也不占用人员编制,何乐而不为呢?

(6)设高薪流动编辑岗。若高校想创办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必须让高校内具有高水平的专家领办科技期刊,同时借鉴博士后流动站的做法,建议设置高薪流动编辑岗(时间3~5年),以便吸引高水平人员参与编辑加工稿件。我校《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能多年被SCI收录,就与多名本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参与办刊有关。

(7)应果断停办或转移质量较差的科技期刊。若高校自顾不暇,对质量差、效益差、问题多的科技期刊,应果断停办或转移。

(8)高校应下放管理权限。高校应下放管理权限给编辑部,让办刊实际负责人可以支配人、财、物并根据编辑部特点制定灵活的分配政策,让愿意办刊的人全心全意办刊,让不愿意办刊的人分流到学校其他部门,这样对刊物良性循环有利。

2.3 高校有责任创办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

重点高校中人才荟萃,但很少有人参与办刊,这不能不说与高校的科技政策有关。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建议有实力的高校挑选个别优秀SCI收录期刊作为学校的主流单位或主业来经营,给予重点扶持,并设置特聘编审岗位(待遇同高校内的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强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学者为办刊实际负责人并让其专心办刊,挑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做编辑,这样就能分辨出高水平稿件并能吸引高水平稿源,相信经过10~20年就可追赶上或超越国内的《科学通报》、Cell Research,并可在未来30~50年追赶上Science、Nature刊物。

当然,作为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国国家实力、汉语未达到英语普及程度之前,是不可能办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的,这点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有清醒的认识。

2.4 必须挑选复合型优秀人才办刊

随着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目前已演变成高水平编辑、创收能力强的人才竞争。高校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其实就是复合型办刊负责人及复合型编辑团队能力的延伸。办刊实际负责人的水平决定了所办刊物的水平,复合型编辑保证并强化了所办刊物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应吸收高水平教师做编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编辑的培训再教育工作。

2.5 应加强创收途径及创收能力

如发行、广告、寻找协办单位和理事单位等,各个科技期刊均自有门道,不再赘述。

2.6 办刊人员应强化危机意识

办刊人员应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科技期刊竞争的发展趋势,尤其认识到高校科技期刊目前已处于弱势地位,应奋起直追,应同心同德合力办好刊物,这才是改变所办刊物生存发展的根本。

2.7 国家应取消科技期刊的税费

目前科技期刊的困境众所周知,因此国家理应取消科技期刊收入中的税费。

2.8 应想方设法提高网络化阅读下载量以扩大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办刊多的高校科技期刊应抱团和各个期刊网协商提高分成比例,应视为高校科技期刊未来创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否则,办刊多的高校可自办网络自行网上发行并收取浏览、下载费用。

3 结语

(1)针对科技期刊“小作坊”式的办刊特点,试图从多种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现状,重点指出高校科技期刊为高校中的非主流业务,目前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难以满足高校发表高水平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要求,因此很难争取到高校中更多资源的支持。虽说高校科技期刊均各有各的活法尚能自我生存发展,但距离高校和国家的要求甚远。

(2)提出了8条高校科技期刊渐进式改革建议,以便供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参考。

(3)本文阐述的观点与目前期刊改制不尽相同,是与本文作者自身经历过水利行业事业单位改制、既当过作者如今又做编辑的体会有关,更是作者负责所办刊物6年来艰难生存发展的经验总结,反思不当之处或伤害到某个刊物亦是无意之举。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6/21/c_123311397.html,2012-06-21.

[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Z].北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

[3]黄永明.中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49843,2010-09-10.

[4]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6-10.

[5]隅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散点观察[J].编辑学报,2011,23(1):2-4.

[6]游苏宁,石朝云.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忧与外患[J].编辑学报,2011,23(3):189-193.

[7]孙宪民,王又冬,武玉欣,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难点与机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191-194.

作者简介

罗长军(1963—),男,《水电能源科学》编辑部,编审、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及编辑工作。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编:430074)。电子邮箱:luocj@mail.hust.edu.cn。

刘继宁(1964—),男,《管理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学。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编:430074)。电子邮箱:ljn9898@126.com。

【注释】

[1]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王昕编审提供了2012年高校科技期刊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