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机冲突举例

动机冲突举例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地表现了人格的社会实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马斯洛认为,这5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们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地表现了人格的社会实质。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同时又是社会成员。人为了个体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必定会产生某种要求。例如,食物、衣服、住房、婚育、防御等,这是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学习、交往、娱乐、创造等,这是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个体对这些客观事物的要求反映在自己的头脑中就成为他的需要。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形式表现出来。

人对自身的需要多数是能意识到的,被意识到的需要表现为目的和行为动机。也有一些需要处于意识的深层,一般达不到自觉意识的水平,但它们对人的活动也起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2.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对需要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

①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饮食、运动、安全、休息、睡眠、排泄、性等。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需要。然而,人的生物性需要与动物的生物性需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不仅表现在需要的具体内容不同,而且表现在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也不一样。可以说,人的生物性需要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是社会化了的。

②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这类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人类所特有的。但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人们社会性需要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2)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①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衣、食、住等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交通工具、娱乐工具的需要,等等。在人的物质需要中,既有生物性的需要,也有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

②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例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文艺作品的需要、道德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等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需要。人类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精神需要,才促使人去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从而使人类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需要的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1970年)是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本世纪50年代写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图2-5)。

(1)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当人落水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就会体会到自尊和爱的需要是多么不重要了。

(2)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

(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图2-5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5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源泉,那么动机就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内部需要的强度和相应目标引力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例如,中等卫校的学生有上大专院校学习深造的需要,但只有在国家对口升学这一目标刺激下,才能产生报考的动机。内部需要的强度在动机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目标引力起激励作用。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3种功能:其一是激活功能,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其二是指向功能,它能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和对象;其三是维持和调整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动机冲突 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是多种多样的。相应地在环境刺激条件下,引起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动机对行动的目标导向有些是一致的,而许多动机在许多情景中是不一致的,而是彼此矛盾的,这种矛盾使我们难以立即做出恰当的决择,表现为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这种存在于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着的动机状态就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必须从中有所抉择,这样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称为双趋冲突。例如,周末的晚上同时放映两部都非常有吸引力的影片而只能看一部等。

(2)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具有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且他又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这样就会产生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例如,一个人患牙痛,痛得难以忍受,但他又不肯就医,因为他也害怕治疗带来的痛苦。此时,牙痛和治疗带来的痛苦都是想要回避的,但又不能同时都回避,必须选择其中一个。

(3)趋避冲突:是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是恶而避之,这样就会产生趋与避的矛盾心理,称之为趋避冲突。例如,学生想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又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旅游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但因耗费时间、精力和钱财而不愿意去等。

以上3种是最基本的动机冲突模式,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心冲突是极其复杂的。了解这些基本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更复杂的动机冲突,也有助于解决内心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