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林义华,汪益川,牛艺霖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办刊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科技期刊并未因此而实现国际化。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科技期刊相比,各方面差距尤为明显。各刊发展快慢也有不同,有的已经进入SCI等国外权威检索系统,尽力增强国际化效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有的却还在为生存犯愁,到处找米下锅。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_论文集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林义华,汪益川,牛艺霖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 401311)

摘 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办刊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许多高校科技期刊都把国际化作为奋斗目标。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应该分层次办刊,不需要全部国际化;编辑人员少而粗和刊物内容大而全是制约高校科技期刊向前发展和做强做大的现实因素,专业化是高校科技期刊优先努力的方向;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依次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是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三个重要步骤。探讨高校科技期刊专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含义,分别提出专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实现措施。

关键词:科技期刊;高校期刊;国际化;专业化;集团化;三步走

Title:Three Steps Strateg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 i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system,the reformation of the college periodical is at stake.Many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 se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striving goal.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not necessary;The number of editorial group is small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eriodical is broad.These all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Profession is the basis of enterpris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These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step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 academic periodicals.

Key Words:academic periodical;college periodical;internationalization;professionalization;enterprization;three steps

早在1991年,许平聪等即提及“高校学报国际化”[1]。自1994年起,我国学者[1]开始认真思考期刊国际化的问题[2-3],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路,认为国际化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具体研究影响期刊国际化的因素及对策等[4-14]。此后,围绕我国期刊国际化的讨论开始升温,不少期刊也开始了国际化尝试或实践。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适时推出专刊,围绕期刊国际化发展、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科技期刊编辑等话题展开探讨,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和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迄今,我国的期刊国际化问题探讨热度不减,加入讨论的学者和业内人士逐渐增多。截至2012年8月3日止,在读秀用“期刊+国际化”作标题检索,有338条结果,剔除重复结果等,有效结果近300条;用“学报+国际化”作标题检索,有40条结果,剔除重复结果等,有效结果31条。在中国知网选中前5个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用“期刊+国际化”分别作题名检索、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未剔除重复结果等,各有检索结果315条、2111条和1318条;用“学报+国际化”分别作题名检索、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未剔除重复结果等,各有检索结果46条、594条和293条。由此,期刊国际化在我国的热度可见一斑。

期刊国际化在我国受到热切关注,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践层面的状况也令人侧目,据统计,我国现有英文版学术期刊已逾200种[15]。即便是在面向世界的角度[16],情况也让人惊叹:几乎所有学术期刊都有英文目录、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其余类型科技期刊几乎都有外文目录,绝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有外文刊名[17]

然而,我国科技期刊并未因此而实现国际化。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为例,2012年为154种(含港澳台地区18种),不足SCI当年收录期刊总数的2%,平均影响因子也明显偏低。因此,我国科技期刊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尚需走过漫长的征程。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期刊(含学术期刊)的重要主办部门,其所办期刊的国际化之路同样崎岖又漫长。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主办期刊现状入手,提出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应按照专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顺序,最终实现国际化。

1 我国高校办刊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科技期刊相比,各方面差距尤为明显。即便同在国内,各所院校的办刊情况也有较大区别,办刊种类、刊物水平、编辑素养、社会效益等均有差别。比如学术水平,有的乃是行业翘楚,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可;有的寂寂无闻,虽有似无;还有的甚至沦为垃圾论文集中展示平台,声名狼藉。各刊发展快慢也有不同,有的已经进入SCI等国外权威检索系统,尽力增强国际化效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有的却还在为生存犯愁,到处找米下锅。概括起来,我国高校办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刊物数量偏少

我国高校,除了少数院校如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主办刊物较多,一般院校所办刊物都比较少,基本上是“一校一刊”(所有学科合版)的格局,少数院校有两种学报(文理分版),或者外加一两种专业期刊,总共三四种刊物。刊物少,不成规模,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自然无法做到经济上独立。因此,依靠主办单位拨款生存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的基本生存状态。整体上,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明显存在散、小、弱等问题。

1.2 刊物内容雷同

根据教育部1998年4月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主办单位、办刊宗旨、刊物性质、刊物用途基本相同。此外,内向性是其突出特点和明显弱点。因此,虽然各学报的办刊主体不同,但形式相若,版块设置大而全;内容雷同,相关研究较具相似性……进而导致高校学报整体上面貌相似,特色不足,优势难寻,给作者投稿、读者订阅等都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制约其发展。试想一下,国内作者和读者在选择学报的时候尚且劳神费心,何况国外的呢?这种状况势必极大妨碍面向国内的精品期刊创办,严重制约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期刊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中,差异较大且特点稍显者,并非学报,而是专业期刊。但这部分期刊在高校所办全部科技期刊中所占比例较低,尚无法从整体上改变高校科技期刊低水平重复主办、同质化无序发展的局面。

1.3 办刊体制落后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大多办刊体制落后,开放性不足,无论编委会成员、作者还是读者,都以所在院校为主,因而削弱了主办者的竞争意识,导致改革动力不足。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绝大多数属于非独立法人机构,主要依靠主办单位拨款维持期刊编辑出版与发行,市场化程度很低,创收几可忽略,而且主办单位内部相关部门权、责、利界限不清,行政化管理依然大行其道。诸如此类的现象,皆不利于独立办刊和市场运作。

各所院校大多以我为主,单独办刊,各据一方,独自为战。这种小农式经营体制[18]导致办刊力量分散,刊物影响有限。而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科技期刊出版强国则实行集约化办刊,集团化运作,依托高水平的学术实力,使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大,影响力广泛。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印数普遍很小,几乎没有订阅量,也就基本上无需考虑发行。刊物出版之后,大多赠送出去。落后的发行体制,也会制约期刊健康发展,影响期刊国际化。

此外,落后的体制往往与落后的观念和做法形影不离。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大多为双月刊,其次为月刊,很少半月刊和周刊;论文发表时滞整体上明显大于国外同业,导致刊物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妨碍学术成果交流,进而影响期刊自身发展。

1.4 赢利能力羸弱

内向性特点决定了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既无须考虑刊物发行,也不必在意期刊赢利,长期以来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约稿、审稿、组稿、编辑和校对诸环节,努力提高期刊编校质量,而很少为期刊发行和赢利着力。所谓发行,便是校内外赠阅,且以校内为主。这种不健全的办刊做法,使高校科技期刊长期脱离市场,甚至不知市场为何物。久而久之,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基本谈不上创收和赢利,赢利能力普遍羸弱不堪;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强化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向性,致其陷入来稿与发行两头在内的恶性循环。

1.5 人员配置失当

栏目设置及内容所涉专业大而全的高校学报,需要较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编辑人员,而不会要求编辑人员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背景。然而,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两三个编辑负责一份期刊的编校工作,每个人都做多面手,处理多栏目多专业的文章。但大多数专业都与编辑自己所学专业相异,编辑往往难以判断文章的学术水平,只能做文字把关工作,难以组织和开展学术评价,颇不利于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往往缺乏拥有自然科学专业背景的高水平英文编辑,期刊英文内容差错率始终较高。办出一份英文内容差错率较低的中文学术期刊尚且如此不易,遑论创办高水平、国际化的外语学术期刊。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这种人员少、专业散、责任广、外语弱的编辑配置和使用状态,会给期刊尤其是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增加难题。出版单位在考虑刊物转型问题的同时,既要新增专业背景符合要求的编辑,又要安置专业背景不合要求的人员。

2 国际化实现途径

我国高校办刊表面繁荣却充斥泡沫,高校科技期刊全、散、小、弱[19-20]以及编辑队伍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状严重制约期刊的发展和壮大。面对这种状况,笼统谈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并非恰当。考察国际化的期刊可知,其中大部分都是专业期刊,即便具有综合性,也鲜见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而多是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领域内的综合。2004年,教育部启动“名刊工程”建设计划,希望逐步改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态,实现“专、特、大、强”的追求[19],其中“专”即指专业化,且列为首要目标。因此,专业化不仅是国际化期刊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高校期刊包括自科学报改革的重要目标。根据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推动高校办刊体制改革与科技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和要求,可以考虑分层次办刊和有步骤发展的二元改革战略,调整综合性刊物和专业化刊物的比例关系,务实决策,推进一部分期刊实现国际化,鼓励大部分刊物坚持本土化。

对于刊物特色不足、学术水平偏低、专业化转型困难的期刊,不妨立足于本土发展,朝着精品期刊方向努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扩大在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以此为基础,逐步面向国际发展,提高刊物在国外的知名度。而对于学术水平高、创新内容多、学科优势大、期刊特色足、学界名气实的名校名刊,则可以鼓励其逐步创造条件,稳稳立足于专业化,逐步往国际化方向发展。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需要避免冒进,稳步推行。首先,应该摆脱大而全的办刊思路,向专业化转型,办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期刊;其次,必须跨出校门集约化办刊,集团化运作,获得规模效应;最后,稳步推进国际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这种专业化办刊、集团化运作、国际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既扎实稳妥,又切实可行。

3 专业化办刊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期刊(含学术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步伐也明显加快。有关部门曾出台意见,要求出版刊物多于三种的高校成立期刊中心,少于三种的院校应该联合成立期刊中心,联合办刊。此举后来虽无下文,但2012年8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包括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内,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而又详细的部署。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现有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均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其中具备建立报刊出版企业条件的,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主管主办多种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对所主管的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实行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21-22]

此举意在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期刊改革步伐,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实现办刊体制转变。同时,此举也给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此情况下,专业化办刊与集团化运作势在必行。

3.1 专业化含义

集团化运作首先需要集约化办刊,集约化办刊的前提则是集中专业力量办出具有优势的专业化刊物。因此,集约化和集团化必然要求专业化,专业化也必然需要集约化和集团化,二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同时,学术发展在本质上也是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因此,专业化办刊更加符合专业读者的需要。如果所办刊物依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而不实现刊物内容专业化,高校办刊体制改革以及科技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势必都会以失败收场,集约化与集团化更是毫无必要。

所谓专业化,就是指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需要,按照专业内在特点和外在要求,合理调配专业资源,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编辑委员会,配置适应办刊需要的编辑队伍,编辑出版具有明确专业特色、较高学术水平和显著竞争优势的科技刊物。

纵观国内外高校期刊,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所办科技期刊,内向性、大而全的综合性学报几乎难觅踪迹,而开放性、专业化则成为显著标志。专业化的科技期刊,不仅内容特定,而且刊名准确,让人可以由刊名对刊物所涉专业领域一目了然。如英国两所老牌名校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所办学术期刊,均是专业性较强的期刊,而且从刊名即可大致看出刊物所涉专业领域。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23种学术期刊(统计止于2008年),除了《剑桥季刊》(《Cambridge Quarterly》)难以由刊名一眼看出刊物所涉专业领域,其他期刊全都可以由刊名知专业。牛津期刊数据库有期刊211种(统计止于2009年),基本上都能从刊名看出各刊所涉专业领域,因而专业性较为突出。可见,专业化才有生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专业化办刊,才有利于突出刊物特色,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有利于稳定读者群体和作者队伍;有利于刊物发行与利用;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取得经济效益。专业化办刊,才有利于高校科技期刊办强办大,便于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专业化、开放式办刊,乃是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由之路[23]

3.2 专业化办刊的实现

专业化办刊是与综合性办刊相对的办刊思路和实践,其内涵较为丰富,包含开放性观念、特色化定位、专业化内容等[24]。专业化办刊,刊物内容、刊物形式和办刊力量都需要专业化。因此,专业化的物质条件是专业化办刊的必需。此外,还需要开放性的办刊模式,为专业化办刊奠定基础。

第一,打破办刊主体限制,跨出校门,实现办刊主体联合,实施联合办刊[25-26]。具体联合方式,可以是部分联合或分类联合[25],甚至并入出版社或大型出版集团。新闻出版总署近日颁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为联合办刊提供了明确指导,要求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联合办刊主体可以根据各校各地的学科和专业分布,以及特色与优势,策划出版能反映优势学科与专业学术水平的专业期刊。

第二,根据专业化办刊设想,制定科学、合理、细致、可行的专业期刊出版情况与专业学术研究现状调研计划并认真落实,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刊物专业化定位。以此为基础,确定刊物名称,突出刊物特色,设计刊物栏目,打造刊物优势。

第三,打破现有资源格局,按照专业化办刊的要求进行资源和力量重组,调配专业化的资源和力量,包括专业化的编辑委员会、编辑队伍和发行力量等,确保专业化办刊的设想得到落实。为此,应按照专业要求,对原有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和编辑队伍作出调整,可续聘的续聘,需解聘的解聘。

第四,突破狭小的学校和地域限制,跨学校、跨地区开放办刊,将不同学校与地域符合要求的专业资源集中起来,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编辑委员会,组织精业务的专业化编辑队伍,乃至发行队伍,实现优质资源的最佳配置。作者队伍也不应再局限于一校一地,而应当面向整个专业领域,面向全国各地。作者队伍庞大,稿件来源充足,必然有利于专业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术和刊物的双双良性发展。同时,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分工合作与联合办刊解决了技术难题,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27]

此外,还需拥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遵守已颁布的编辑出版标准,确保专业化办刊不走样。

4 集团化运作

一种期刊独自努力既不易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化办刊的前提下,实现跨院校、跨地区乃至跨行业的集约化办刊,进而实行集团化运作,充分调动各种有利资源,积极利用并开拓市场,促进专业期刊更好发展,促使集团不断壮大,才有利于未来实现国际化,取得好效益。国内外各种出版集团尤其是国外科技期刊大型出版集团的成功运作,已经给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集团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4.1 集约化

4.1.1 集约化含义

全国现有高校科技期刊2000多种。以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为背景,结合新闻出版总署李东东同志2009年12月18日在河北省高校学报建设座谈会上所做“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讲话内容[28],可以预见期刊管理体制将会伴随这次编辑部体制改革而有所改变。届时,必然会在高校掀起新一轮刊物调整浪潮,一批新刊物横空出世,一批旧刊物云散烟消。众多新出现的刊物以及留下来的刊物中,会有相当数量、较高比例的专业期刊。将这些专业期刊按照所在单位、地域或者所处行业集中起来,统一编辑出版[20],形成一定的规模,确保专业特色与优势,增强期刊出版单位的整体竞争优势,便属于集约化办刊。

所谓集约化,按照字面理解,含义有二:一是“集”,即集中办刊,将办刊力量和资源以及各刊固有优势集中起来,编辑出版多种专业期刊;二是“约”,即各刊放弃“大而全”的多学科“大拼盘”格局,减少专业数量,压缩专业跨度,每刊均只专注于某个特定专业领域,心无旁骛,不蔓不枝。特殊情况下,“约”的含义甚至包括缩减刊物品种,实现专业刊物少而精。集约化办刊即指将一定单位、一定区域和一定行业的办刊力量和资源以及优势集中起来,按照专业分类原则,根据专业内容、学科优势和学术实力,结合人员专业背景,重新分配办刊力量和资源,编辑出版若干种专业期刊的办刊做法。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办刊,则是指伴随着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高校科技期刊向专业化期刊转型,跨出校门、迈出地域乃至携手各行业领域的集约化办刊。

集约化是专业化前提下的集约化,专业化是集约化背景中的专业化,集约化办刊方能让单种专业期刊在市场竞争中避免孤军奋战的局面,增强竞争力。面对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大势,高校科技期刊要实现集团化运作,必须先走上集约化办刊之路。

4.1.2 集约化办刊的实现

集约化是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必由之路[29]。以专业化为前提的集约化,并非只是各种专业期刊办刊做法的简单加和,而是具有综合集成性质的大工程,具有系统性。比如,集约化办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专业期刊虽有数十种之多,却如同一个整体在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需要从系统角度考虑各项做法,力争实现最优的配置,取得最佳的效益。

首先,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或集团),负责集中并统筹来源院校、区域或者行业的科技期刊出版力量与资源。若该出版单位(或集团)纯粹由前述各种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联合组成,则其管理委员会由各来源单位推举的合适人员组成。若由大型出版集团兼并组成,则管理委员会由大型出版集团牵头,与来源单位共同推举的人员组成。

根据民主原则,在管理委员会中选出各项业务负责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工作制度与绩效考核办法等。

其次,该出版单位(或集团)组建各专业期刊编辑出版工作部门,任命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负责这些部门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开展;再按照学科或专业组建若干个编辑委员会,成员皆为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面向全国,邀约相关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专家组建审稿专家库,对稿件学术水平认真把关。

再次,在该出版单位(或集团)内,按照学科或专业分类原则建立专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将来源院校、区域或行业内符合要求的科技期刊编辑分配在对应的专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从事专业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根据编辑工作需要和专业要求,向外招聘新编辑人员。

第四,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编辑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的专业期刊出版工作研讨与协调活动,在保持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前沿与热点,策划重大专题或者适度调整期刊关注重点,或者进行必要的栏目调整等,确保期刊始终站在学术前沿阵地。

第五,借助于网络技术,实现该出版单位(或集团)对内对外的沟通与交流,高效率地开展相关业务。集约化办刊并未要求所有编辑部门集中在一起,若各专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分散设置在多个地方,集约化效果更是需要网络技术作保证。各种专业期刊的具体业务,诸如投稿、选稿、审稿、编稿、校稿、出版、宣传、传播等,也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因此,网络技术是集约化办刊的重要基础。

集约化办刊既是专业化办刊的延续,也是集团化经营的前提。因此,强化集约化办刊实有必要。在努力办刊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努力扩大销售,争取增加赢利。

当然,集约化办刊模式有多种,或集中办刊,或分散办刊,或委托办刊,可酌情选择。

4.2 集团化

4.2.1 集团化含义

作为经济学术语的“集团化”,本意是指以集团的形式将众多生产规模较小的分散经济实体组织起来,以较大经济实体参与经济竞争,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的作法[30]。因此,集团化并非仅指组建集团这一做法本身,还包括集团管理、集团运作等多方面含义。

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集团化是指立足于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和集约化办刊,着眼于国内外发展与竞争,组建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合理调配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团整体实力,规模化、系统化、整体化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业务,增强期刊学术水平,突出期刊既有优势,办出优质期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出版综合行为。

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运作,注重发挥整体实力,讲究规模运作,追求两个效益。与专业化和集约化相比,后二者注重的是编辑和出版业务,而集团化则突出市场化运作,以办刊为基础,以营销为牵引,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两个效益不断增强。

4.2.2 集团化运作的实现

集团化既包括集团的组成,也包括集团的运作,后者的重点是市场化运作。因此,专业期刊的集团化运作,必须重视市场开拓,加强运作力度。

第一,由各期刊出版单位或出版社牵头,组建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该集团成立董事会,专门负责专业期刊的各项工作,董事长对领导单位负责;民主选举各环节业务负责人;统筹确定各环节关系;合理制定各环节工作制度和发展目标。

第二,确定专业期刊多元发展原则,分别开展有关工作。对于非市场化运作的期刊,突出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以扩大影响和获取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对于市场化运作的期刊,确立以市场化运作为牵引的整体工作原则,加强市场化业务部门工作和管理力度,扩充市场化业务部门的人员规模,有计划地开拓各地各级业务,如销售、加盟、合作等。

第三,根据整个集团专业期刊的出版现状和现实需要等,对集团内专业期刊作必要的调整与重组,包括刊种调整、刊名调整、人员重组、资源重组、栏目重组、优势重组等,实现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最佳配置,既突出专业化,又彰显特色化与全面性,争取获得最强竞争力。

第四,按照各环节工作制度,统一整个集团各环业务的开展,包括统一思想、统一管理、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等[31]

第五,借助于网络技术,实现集团内外各项业务的及时沟通与交流。

当然,若专业期刊分散在各地或多家单位编辑出版,不能集中在一地办刊,而应该在各地分别设立期刊工作分委会,全面领导所在地所办期刊的各方面业务。

5 国际化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波及世界各地,以及各国各地区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出版界也开始在全球拓展业务,如征稿、销售、合作出版乃至出版企业兼并等。当前,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中外接触过程中,我国处于明显弱势,学术成果流失,科研经费外流,出版市场遭侵。被动防守是无效的,只会眼见对方愈攻愈强,自己越守越弱,除了奋发图强,别无他途。因此,无论是出于我国专业期刊生存考虑,还是出于科技出版产业振兴着想,我国专业期刊选择国际化发展皆为必需。

5.1 国际化含义

所谓国际化,就专业期刊国际化发展而言,是指专业期刊编辑出版业务全流程、各环节都有较大程度的国际性参与,而且专业期刊体现出较多国际特色的办刊模式。专业期刊国际化表现为形式的国际化和内容的国际化两方面[32],前者包括论文作者的国际化、编辑委员会成员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期刊语言的国际化、论文编排的国际化(即规范化和标准化)及出版发行的国际化,后者则包括刊载论文研究对象的国际化与研究水准的领先性。只有兼具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国际化,专业期刊方可视为实现了国际化。

根据期刊国际化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含义可知,期刊国际化需要具备六大基本特征,即信息交流的国际化、编委会成员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规范化、编辑人员的专业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规模化和市场化[16]

5.2 国际化发展的实现

我国专业期刊要实现国际化发展,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成立国际化领导机构。国际化领导机构的职能是统筹部署和指导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国专业期刊国际化过程。

第二,组建国际化编辑委员会,建立国际化审稿专家库。编辑委员会负责专业期刊办刊方向确立和栏目设置等,审稿专家负责稿件学术水平的把关等,他们也都承担着给专业期刊荐稿、约稿的义务,共同确保专业期刊学术水平和内容特色等。

第三,全面调研国内外的学术与出版情况,明确专业期刊定位。对国内外各学科、各专业的学术研究情况及学术出版现状作全面调查,深入分析,才能准确了解各学科、各专业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强弱优劣,读者及潜在作者分布等,从而明确我国的专业期刊的国际定位,有的放矢地办刊。

第四,选聘专业化编辑人员,组建国际化编辑队伍。扎实的专业背景、出众的英语能力和过硬的编辑本领是国际化期刊编辑的必备素质,也是专业期刊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第五,出版外语版专业期刊,赢得国际性学术关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英语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而汉语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我国专业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应以英语版刊物为物质载体。统计表明,SCI收录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皆为英文版,占我国高校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大半[33]。可见,创办高水平的英文版专业期刊有利于进入国际检索数据库,有利于引起国际同行关注,有利于获得国际知名度,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最终有利于真正国际化的实现。

第六,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吸引学界优质稿件。期刊学术水平是引起读者关注、吸引作者投稿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依托已有中文版专业期刊的学科优势和栏目特色,打造英文版专业期刊的优势和特色,严格选用高水平学术论文,认真执行编辑出版标准与规范,切实狠抓期刊学术质量,设法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创办国际化期刊,吸引高水平稿件,更加需要切实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努力推动期刊品牌建设。

第七,开拓国际市场,培养国际用户。应以学术水平和期刊品牌作为攻坚利器,由网络(期刊网站和专门网页)、报刊、影视等多种渠道施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让更多境外读者有机会接触、接受并信任我国的专业期刊,成为其忠实读者。

第八,组织国际交流,实现国际合作。不仅积极参加境外机构组织的相关国际交流活动,而且精心组织与刊物所涉专业有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引起境外学术界更多关注,吸引更多境外媒体和机构,实现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如合作出版、合作推广等。与境外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科技期刊合作出版,不仅可以提高期刊学术水平,而且能够吸引境外检索机构和高水平作者的注意,对专业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大有益处。

此外,缩短期刊出版周期、优先实现电子出版、装帧设计追随国际潮流等,也都有利于我国专业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6 结语

伴随着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推行与深入,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体制必将根本改变,社会办刊、法人办刊是必然走向。但法人办刊并不必然导致科技期刊国际化,大部分期刊应坚守国内阵地,少部分基础较好的期刊,则应该允许并鼓励其国际化办刊追求。这部分期刊必须首先实现专业化转型,然后实现集约化办刊和集团化运作,做强做大,最后创造条件实现国际化。

当然,对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来说,无论其转制办刊是立足于国内打拼,还是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都会带来很多变数,比如主办单位变更、编辑人员调整、对外业务联络等,皆需要妥善处理。否则,势必影响其下一步发展,乃至影响期刊生存。对这些问题,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都应未雨绸缪,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许平聪,宗晔.搞好数据采集工作,促进高校学报国际化[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91,13(S2):160-161.

[2]曹明.国外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5(4):11-15.

[3]毕吕贵.美名牌期刊日趋国际化[J].出版参考,1995(17):11.

[4]张淑艳.英语与科技期刊国际化[J].编辑学刊,1995(4):59-60.

[5]刘永新,于剑锋,郭景富,等.关于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报,1995,7(1):35-39.

[6]于鸣摘,杨兴华.从《科技导报》看中国期刊正走向国际化[J].图书馆学刊,1996(1):38-40.

[7]蒋绪川.谈英语在科技期刊国际化中的作用[J].山东电力技术,1996(1):25-26,36.

[8]李正银.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索[J].出版发行研究,1998(3):59-60.

[9]郭爱缨,张颖,刘少华.科技学术期刊如何国际化[C]//陈颙,王水,秦蕴珊,等.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1998:889-893.

[10]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谈如何加快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J].编辑学报,1998,10(3):152-154.

[11]李正银.走向世界:关于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出版,1998(9):47-48.

[12]张广学,王春光.为我国学术期刊早日实现国际化而奋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4):249-252.

[13]孙永刚.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率,加快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0,21(4):325-329.

[14]薛培荣,姚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J].编辑之友,2000(6):28-30.

[15]胡美佳.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6]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杜荣民.知识经济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专刊):745-747.

[18]石凌虚.高校学报“小农式经营”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编辑之友,1996(1):34-35.

[19]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158.

[20]陈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

[21]钟编.新闻出版总署: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8-02(01).

[22]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8-03(02).

[23]许玉兰.“专业化+开放”: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234-237.

[24]林美,熊家国.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学园,2009(6):75-79.

[25]楼观城.创立新的高校学报模式:横向联合办专业学报的设想[J].编辑学报,1991,3(4):228-232.

[26]高桂荣.漫议联合办刊的领导体制及其管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9-131.

[27]袁晓燕.网络联合出版:e时代高校学报的一种可能前景[J].编辑学刊,2005(6):62-65.

[28]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2009-12-22)[2012-08-10].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0912/695710.html.

[29]傅恒.高校学报集约化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C]//柳志慎,戴立春.学报编辑论丛:第6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24-29.

[30]林钢.高职学报集团化办刊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1(6):20-22.

[31]燕鸣,田翠华,廖有谋.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初探[J].编辑学报,1997,9(3):155-159.

[32]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13(4):216-217.

[33]张凤莲,李丽,张莉,等.高校学报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OL].(2007-02-06)[2012-07-29].http://www.chjjh.com/UploadFile/200726204814723.pdf.

作者简介

林义华(1972—),男,硕士,《后勤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邮编:401311)。电话:13072310831。电子邮箱:editorlin@126.com。

【注释】

[1]因收集港澳台地区相关资料较为困难,本文所有冠以“我国”字样的统计数据和说法,除非特别注明者,均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