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概述】 肠炎,临床上一般分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属中医学的泄泻(又称腹泻)范畴。多因湿热侵袭,寒凉内犯,饮食所伤,损伤脾胃所致;或因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累及肠胃所致。病在肠胃,但与肝肾也有关。症见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10余次)、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但无脓血和里急后重。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证有虚实之辨。急性泄泻,发病较急,多为外感与伤食所致,且多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其证多实;慢性泄泻,为病缓慢,多为脾肾不足所累及,且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证多虚或虚中挟实。
【操作方法】
方法1:取神阙。采用拔罐贴脐法。先用单纯拔火罐法,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少量胡椒粉(1.5~2克)撒入肚脐内,外以胶布固定,同时取食盐250克,放入锅中炒热,用布包好,扎紧袋子口,趁热放置在肚脐胶布上热敷之(10分钟左右)。热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主治寒性或虚寒性泄泻。一般1次,最多3次即愈。
方法2:取天枢、中脘、足三里。寒湿泄泻配大肠俞、气海、阴陵泉;湿热泄泻配上巨虚、大椎;伤食泄泻配梁门、脾俞、下巨虚;脾虚泄泻配梁门、脾俞、气海、阴陵泉;肾虚泄泻配肾俞、大肠俞、命门、关元;肝气乘脾泄泻配中封、合谷、阴陵泉。按证施术。如寒湿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药罐法,罐后加温灸;湿热泄泻用刺络拔罐法;伤食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脾虚泄泻和肾虚泄泻,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罐后加温灸法;肝气乘脾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以上均每次留罐15~20分钟。急性泄泻每日或隔日1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法3:主穴取中脘;配穴取神阙。采用单纯拔罐法。先在中脘拔罐,如未愈,加拔神阙。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主治因受寒凉或饮食不节所致的腹痛、肠鸣、腹泻。一般1~2次即效或痊愈。
方法4:取穴分3组,一为三焦俞、大椎、大肠俞、脾俞;二为肾俞、身柱、胃俞、膀胱俞;三为中脘、大横、足三里、风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主治急性肠炎。用治慢性泄泻,效果亦佳,罐后加温灸。
方法5:取后背颈椎1至腰椎4之间,左右各5~10厘米处、关元。采用走罐法。先在应走罐部位和罐口涂以液体石蜡,用闪火法将火罐扣拔在胸椎4的华佗夹脊穴上,速即往上推至大椎穴旁,然后再返回原处,反复操作5次,待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瘀斑时,将火罐扣拔在关元俞、脾俞,各停留2~3分钟;再将火罐扣在关元穴,留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方法6:取中脘、关元、会阳、长强。采用针灸后拔罐法。每在上述前3穴灸后拔罐15分钟,长强穴只针灸。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慢性肠炎。一般5~10次即愈。此法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和虚寒性泄泻,均有良效。
方法7:取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气海、水道、足三里。采用灸罐法。一般每次取4穴,交替使用,重者亦可全取。先用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灸之。每日1次,至愈为止。主治慢性肠炎(寒泻、痛泻),效果甚佳。
方法8:取脊椎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重点在腹腔相应区。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在应拔部位轻叩刺3~5遍后,以不见血为度,然后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体石蜡或药液、药酒,再用闪火法走罐(从下至上来回推罐),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罐留在脾俞、肾俞、命门各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慢性泄泻、寒泻、痛泻,虚寒泻尤宜。注意饮食和腹部保暖。
方法9:取穴分2组,一为脾俞、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二为肾俞、脾俞、关元。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随证选用1组,每日1次。若属脾虚型也可用闪罐法治疗10~20分钟,每日1次。主治腹泻(脾虚型用第一组穴,肾虚型用第二组穴。
方法10:取从肝俞至小肠俞的膀胱经上寻找压痛点(如无压痛点,则自上而下每次取1~2对俞穴)、水分、膏育俞、天枢、关元、足三里(双、交替)、三阴交(双、交替)。治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挑罐法。每次取背部痛点或1~2个俞穴,腹部2穴,下肢1穴。先挑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3~4日施术1次;或用出、留针罐法、皮肤针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二是采用单纯拔罐法,或贴敷姜、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姜汁、蒜汁、风油精等药罐法及湿水罐法等。属虚寒型者,宜选用灸罐法。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主治慢性腹泻,久治效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