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漆散是将诸药研末为散,在病发前服用;条文中温疟加蜀漆半分,更增截疟作用;温疟以热为主,蜀漆散治牝疟,以寒为主,故当存疑待解;有些注解将温疟改作湿疟解释,此说亦通。

【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

【解说】疟病证候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颇相似,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寒热往来。

师曰:“疟病,脉当主弦;脉数,主有热;脉弦数者,疟病之热多寒少;脉弦迟者,迟脉主寒,疟病之寒多于热;弦脉之小紧,有里实与积滞,治以攻下之法,可瘥也;脉之弦迟,主之内有寒,温之其里即可;弦紧之脉,邪在表,可发汗解散之,并与针灸合治之也。弦脉之浮大者,病位之偏在上部,可治以催吐之法,发越之;疟病之脉弦数者,风热之邪占主导,治之以疏解发散也;在饮食方面,适当进食清热之食物,借以回复正气,驱邪外出,意在将息调养,庶几疟病之得以止截也。”

【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消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解说】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十五日即三候,称为一节。

设疟病之发,从月初之第一日开始,延续三候即十五日时,正气来复,邪气退却,此时病当愈之;假如疟病十五日,仍不差者,则可再过十五日,病满一月时,邪退而正气复,病亦可愈之也;如疟病仍不差者,当是何病?

师曰:“疟病,由痰气、食积、血滞等诸有形蓄结,积于左胁下之痞块,此结为瘕者也,名曰疟母;疟母是有形积滞之久结不散,正气受耗;急当治之以消散,养正补虚,攻补兼施,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解:鳖甲,滋阴散结、软坚化淤;人参、芍药、阿胶,益气养血、扶助正气;桂枝、干姜,温通阳气;半夏、厚朴、柴胡,调气化滞;黄芩、乌扇(射干),清热泄邪;鼠妇、虫、蜣螂、桃仁、蜂窠,活血化瘀;牡丹、紫葳(凌霄花),凉血清热;葶苈、瞿麦、石韦,利水宣湿;大黄、赤消(消石),清热泻下,软坚散结。

【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解说】本条序列应改为: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若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邪气内藏于心,手足热而欲呕,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素问》曰:“瘅者。热也。”师曰:“热邪独盛,阴伤津竭,阳气偏盛化热独发,则热;淫热伤气,而使人少气之呼吸短促;热邪犯扰心胸,乃觉烦冤,心中之郁满作烦也;所以说,疟病由淫热独盛而起,若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邪气内藏于心,淫热犯及心下之胃土,乃至手足热,脾胃同主四肢也;引动胃气上逆而欲呕;热邪外走皮肤和肌肉之间,令人肌肉削脱瘦弱,皆瘅疟热盛之所为也,可与白虎加人参汤救治。”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两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解说】温疟者,温者之意,亦是热,故身无寒但热之;在里之淫热壅盛,心烦不定;表邪引动胃气上逆,时欲呕;其脉如平,若解之为脉如平常人者,此说不可取,应解为脉证之相符;其热盛至脉之洪大或弦数,兼浮者,表邪之未尽除,乃见骨节疼痛 ,故与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意在取白虎汤之清泄里热,加入桂枝之疏解表邪。

【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解说】“牡” 字与“牝”字相似,在传抄中易作误写,故本条之牡疟,应改为牝疟。

寒为阴邪,阳被寒遏,失于宣布,故疟病之以寒多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解:蜀漆是常山之苗,其功效与常山之专主截疟化痰相同,但服后会呕吐;云母可通达与宣发阳气;龙骨重镇安定,固摄虚阳;云母与龙骨相合,可使阳气宣和,固守不脱,阴寒必当驱散,疟病自愈之也。

蜀漆散是将诸药研末为散,在病发前服用;条文中温疟加蜀漆半分,更增截疟作用;温疟以热为主,蜀漆散治牝疟,以寒为主,故当存疑待解;有些注解将温疟改作湿疟解释,此说亦通。

附 方

【原文】牡蛎汤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解说】条文中之牡疟应为牝疟。寒为阴邪,闭遏阳气,寒痰滞阻名为牝疟;牝疟多寒,故以牡蛎汤主之。

牡蛎汤方解:蜀漆专主截疟与祛痰;寒盛者,麻黄可以散寒开表;牡蛎乃是咸寒软坚,开散痞结;甘草调和守中。

【原文】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解说】疟病之迁延日久不愈,终必化热而伤津损液,口中发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主之,“亦治劳疟”;其证不呕,故以小柴胡汤之去半夏;伤津损液加入栝蒌根,即天花粉之清热生津;诸药合之扶正祛邪,益气滋阴,兼顾而治之也。

【原文】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解说】疟病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阴寒内盛,阳微之不得通达于外也;故以桂枝之温阳通脉;干姜之辛热散寒,以救微阳;柴胡之和解;伤津者,当入栝蒌根,即天花粉清热生津;合黄芩清泄里热;牡蛎咸寒清热、软坚散结,以制疟母形成;甘草乃调和诸药。

柴胡桂姜汤,可视为小柴胡汤之加减法,不呕故未用半夏。学读者当认真领会,应用于临床中,效必如神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