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条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之第326条相同,仅以“气上撞心”与“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句,略与本条文有异,但其文意却出一彻;故摘录余著《伤寒微悟》之解说,为本条之解说。可参阅余著《伤寒微悟》第71条之解说。水蓄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乃至渴欲饮水,唯蓄水又拒进入饮之新水,因之水入则吐者,此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不肯止。

【解说】消渴之意,为口中之作渴,必欲饮水始解渴;唯新饮之水旋即消散,复又口渴,如此之连续反复者,谓病之消渴,此为淫热火邪灼伤肺津之故。

本条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之第326条相同,仅以“气上撞心”与“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句,略与本条文有异,但其文意却出一彻;故摘录余著《伤寒微悟》之解说,为本条之解说。

提示:此为厥阴病之提纲,其证乃上热下寒也。

病入厥阴,乃属三阴之邪已传之欲尽而阴寒仍在,阳和之气已见初生之萌露,故可有微热之作,此即谓厥阴之为病也。厥阴之病机常作寒热错杂,阴阳胜复,正胜热出,邪盛复寒,故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诸证候,此乃淫热之邪在上也;若“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者,乃病之阴寒在下之候也。

【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解说】寸口脉浮之所指,并不是有表邪,为病之在外属卫阳;切脉浮而软弱,即为虚;浮虚之脉,卫气之不足;脉“迟”,病之在里属营阴,营不主内守,阴液自出之汗外流,即为劳;劳之久者,必穷极则荣气竭;故切得之寸口脉浮而迟,卫气不足,营液耗竭,阴阳俱虚,虚、劳并见,必发为消渴之候。

【原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解说】由胃热与肠中津液不足,大便坚鞕而小便数,即为消渴。趺阳脉在足背冲阳穴,独候胃气之盛衰;趺阳脉浮,胃气盛;数者,阳热有余,故能消谷杀食;但阳热久留,肠中津液受损,乃至大便坚鞕不顺畅;阳气偏盛,津液受损,不及输布下达膀胱,热盛逼迫小便数,可使大便更坚鞕;大便坚鞕内结,阳热更盛,如此之便坚和溲数,谓之“坚数相搏”,及至津液枯涸,即为消渴病之由来也。

【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解说】肾阳虚微,水气不化,男子消渴病之至也。肾阳虚微,不能蒸腾肾中之水气上承,遂作口中大渴,即进饮大量之水,随之小便反多,乃使进饮之水尽从小便走泄,故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原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解说】表邪入里与膀胱水气互结成消渴。

邪束于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证见微热、脉浮;表邪入里,逗滞下焦与水气相结,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津不布,口渴欲饮,饮不解渴,故“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可参阅余著《伤寒微悟》第71条之解说。

【原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解说】本条可参阅余著《伤寒微悟》第74条之解说。水蓄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乃至渴欲饮水,唯蓄水又拒进入饮之新水,因之水入则吐者,此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解说】火热之邪炽盛,灼伤津液,故以一味文蛤,取其味咸能润燥,性寒可清热之功效,将其杵为散,以沸汤五合,调服方寸匕,用以泄火热、救阴伤之病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原文】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解说】小便频数,溲溺之量少且不畅,淋之为病;湿热久蕴下焦,煎炼膀胱中之尿液,结为砂石如粟米之状,从下窍之向外排出者,小便与砂石之混杂齐下;故以小便如粟状,在溲溺时,由砂石之夹杂阻滞难出之者,使小腹绷紧拘急,甚者作痛引脐中。

【原文】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解说】趺阳脉在足背冲阳穴,独候胃气之盛衰;趺阳脉数,数为主热;胃中有热,阳有余,可以消杀谷物,故能进食;唯此胃中之阳热有余,加之热迫膀胱不约,其小便即数者,必使肠中津伤液损之更甚也,故大便必坚而鞕结难出之。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解说】淋家有热,并以小便频数,溲溺之量少而不畅,其得之年久不已者,必至热盛伤津液,故不可发汗;如再施发汗之法,热伤阴,络受损,迫血内溢,则必便血,即小便之出血也。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解说】下焦肾阳虚微,肾中水气不能蒸腾上承,津乏布化,其人苦渴;但以小便不利者,水道之不疏利,必有水气聚滞,益增口中之干渴,故以栝蒌瞿麦丸主之,温肾阳、化水气、生津液。

栝蒌瞿麦丸方解:栝蒌根即天花粉,生津清热;薯蓣、附子,益肾气、温肾阳;茯苓,淡渗化湿,合瞿麦者,共奏利水化湿之功效。

【原文】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解说】承上条解说。小便不利,由淤血湿热阻滞所致者,可与蒲灰散之化淤泄热、利水气以出下窍。

小便不利,由水气淤热搏结所致者,可与滑石白鱼散之利水气、通下窍,化淤清热。

小便不利,由脾肾两虚、水湿不化所致者,可与茯苓戎盐汤之健脾益肾、利水渗湿。

【原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解说】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本清阳明胃家之经热炽盛,其证大热、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益以加入人参者,热盛津伤之故;本条之所言“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应以外无表邪之客薄,内有在里之热极而伤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唯此独治也。

【原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说】脉浮,发热,太阳之表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太阳病之邪热与下焦水气互结,膀胱气化失司,其候与五苓散相似;今以药测证,证虽脉浮,发热,因水气与热邪结聚,已至阴伤津损,故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已不可再用辛温散寒之桂枝,重伤津液;“猪苓汤主之”,滋阴泄热,以化水气。

猪苓汤方解:方以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通窍泄热;阿胶滋阴养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