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解说】“寸口脉动”,动者,即似豆粒之动摇状,故脉动即为惊恐所致,心气被干扰,血气于脉道中之循行失常;而弱者,即脉之虚弱无力,由心气虚、心血损所起;所以,脉弱则为之心中悸也。
【原文】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解说】师曰:“尺脉,主候肾;尺脉浮,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热化火升腾,上犯目窍,目睛晕黄,即眼睛之视物模糊不清;阳络受损,鼻出血不止;目睛之晕黄去,目睛慧了,眼睛视物清楚,故知衄血之今已止也。”
【原文】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解说】又曰:“从春至夏之际作衄者,由太阳之表邪所引起;从秋至冬之际作衄者,由阳明里热所引起之也。”
【原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解说】本条文与《伤寒论》中第86条原文相同,故摘录余著《伤寒微悟》之解说,作为本条之说解。
《伤寒微悟》曰:“常易衄血之病人,阴血受损,不可发汗;若再发汗,汗血同源,更伤阴血;汗出后头额上不饱满,谓之‘额上陷’;筋脉失之濡养则‘脉急紧’;目失血之濡养,而转动视物不灵活者,曰‘直视不能眴’;血不养心乃‘不得眠’也。”
【原文】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解说】鼻出血之后,阴血大亏,病人面无血色;脉沉乃病之在里,弦者为肝脉;在外虽无寒热之邪束,在里却有阳热之独亢,故衄者,应是里热伤阳络之故也。
下部出血,脉轻取之得浮弱者,虚阳浮越;手重按之几欲脉绝者,阴血之伤损大亏也。
心胸之内烦,乃有虚热之留恋上焦,加之咳嗽之剧甚者,虚热灼伤阳络,迫血上溢,必见吐血之候也。
【原文】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解说】吐血病人,其脉数而有热,阴血大伤,虚阳化火,上犯肺金,故见咳嗽至逆上气不平,夜不得卧者,病势之深入沉重,已见一斑,死。
【原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解说】嗜好饮酒之人,湿热内聚,久必犯肺,清肃之令失司,乃作咳嗽;咳之剧甚者,肺络受损,血出上溢,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原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解说】本条文与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第十二段条文相同,仅多“失精” 二字,故可参照第六篇之条文解说。
【原文】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解说】本条与《伤寒论》第87条之文句大致相同,“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故摘录余著《伤寒微悟》之解说,作为本条文之说解。
《伤寒微悟》曰:“由诸多原因引发出血的病人,阴血亏损,不可发汗;若再发汗,必致阳气衰惫而有亡阳之变;故由阴阳俱虚而发生寒慄,使之身体振摇不已者也;此即是阴阳互根而阴损及阳之道理也。”
【原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
【解说】病之“为有淤血”在于人身体中,气机运化失常,故“病人胸满”不舒展;其血行之失宣畅,乃口“唇痿舌青”,即口唇色泽紫黯无华,舌质见青紫淤滞;气滞不得化生津液上承,虽是“口燥”作渴,并以少量之水唅口中,“但欲漱水不欲咽”;凡上诸证,皆病之在里,外无寒热之表邪;脉道中之血行不流畅,故切脉微大来迟;其人言我满,但察之其腹不满者,即“为有淤血”之明证也。
【原文】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淤血也,当下之。
【解说】病者体内阴血停留内伏,此为阴伏,是淤血也;淤血久留,气机展化不顺畅,使人心烦满闷;气滞不宣布津液,故口干燥而渴饮;虽有如发热状,但其脉反无邪束发热之象,此是淤血之内停也,当以下淤血之方剂,攻下之;淤消血散,诸证自可愈之也。
【原文】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 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说】火邪者,诚如《伤寒微悟》之第112条解说:“医用火法,即熏熨逼迫汗出,伤津劫液,终必亡阳而虚阳扰动心神,滋变惊狂卧起不安者;当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重镇潜阳,安定神志。”
《伤寒微悟》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解:盖亡阳者,急当回阳;故以桂枝、甘草辛甘温通心阳;去芍药以单刀直入;蜀漆通泄阳热;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甘草、生姜、红枣调中和营。”
【原文】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解说】痰饮停留在心下,即指胃脘部;痰饮凌心,因作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蠲痰化饮。
半夏麻黄丸方解:半夏,辛散痰湿;麻黄,祛寒散结。
【原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解说】中阳虚寒,脾不统血,血不归经,吐血不止者,宜温阳摄血之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解:艾叶,温里止血;干姜,温阳暖中;柏叶,清热止血;马通汁,引热下行,清降逆上之血溢。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解说】大便下血,先大便,后出血,此血离肛门及直肠相去甚远,故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解:灶中黄土,暖中止血;阿胶、干地黄,滋阴养血;白术、附子、甘草,温阳暖中、益脾养血;黄芩,清泄郁热;诸药共奏温阳养血,暖中止血之功。
【原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解说】大便下血,先见出血,续后得大便者,乃血出于近肛门处,此近血也;良由湿热蕴结大肠之中,阴络受损,迫血内溢,故以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取其清化湿热,以收止血宁络之功。
【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解说】心气不足,虚气易化为虚火,虚火燔灼,阳络受损,血出上溢,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取其清热降火,以和阳络之治。
泻心汤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清泄里热;大黄通泄,直折里热,乃收釜底抽薪之功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