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是腰部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而不是单一的疾病。腰背痛的发病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差异。中医认为腰背疼痛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所谓“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
针灸治疗的腰背痛包括以下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棘上韧带炎、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管狭窄症、慢性腰部劳损、纤维织炎、骨关节炎。取穴: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
针刺在于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以达止痛目的。即所谓“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
(一)腰背痛治疗常用腧穴
1.肾俞(B23)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腰痛。常配志室;肾虚腰痛可加关元、三阴交;气虚加气海。②肾经疾病。包括生殖系统如阳痿、遗精、膀胱功能障碍等。直刺0.5~1寸。
2.气海俞(B24) 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痛经等。直刺0.5~1寸。
3.大肠俞(B25)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局部疼痛;②为大肠背腧穴,可治疗大肠的疾病。能理肠止泻、舒郁化滞,但其止泻作用不如脾俞,治便秘优于其他腧穴。直刺0.8~1.2寸。
4.关元俞(B26) 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0.8~1.2寸。
5.小肠俞(B27) 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0.8~1.2寸。
6.膀胱俞(B28) 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0.8~1.2寸。
7.中膂俞(B29) 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1~1.5寸。
8.白环俞(B30) 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1~1.5寸。
9.上髎(B31) 第一骶后孔。主治:局部疾病如腰痛。直刺1~1.5寸。
10.次髎(B32) 第二骶后孔。主治:①腰痛。②少腹部疾病:痛经、小便不利、术后尿潴留、失禁等。直刺1~1.5寸。
11.中髎(B33) 第三骶后孔。主治:①腰痛。②妇科、泌尿系统疾病。直刺1~1.5寸。
12.下髎(B34) 第四骶后孔。主治:①腰痛。②调节任冲、行瘀止痛。直刺1~1.5寸。
13.腰眼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主治:腰痛、虚痨咳嗽、哮喘、消渴等。直刺1~1.5寸。
14.夹脊穴 T1~L5,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主治:局部疾病;相应内脏疾病。直刺0.5~1寸。
15.命门(GV4) 第二腰椎棘突下。作用:温肾阳、强腰膝。主治:腰痛;遗精、阳痿;腹泻。向上斜刺0.5~1寸。
16.(腰)阳关(GV3) 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局部疾病;腰痛。向上斜刺0.5~1寸。
17.腰俞(GV2) 当骶管裂孔处。主治:局部疾病。向上斜刺0.5~1寸。
18.十七椎 第五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疼痛、尿潴留。向上斜刺0.5~1寸。
19.腰痛穴 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20.委中(B40) 位于月国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中间。主治腰膝疼痛,疏通太阳经经络、疏通经脉、祛风湿、利腰膝、和胃降逆,“腰背委中求”。
(二)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常用方法
1.针灸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进针深度约1.2寸。秩边穴用3~4寸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针秩边穴如出现向下肢放电针感,此时应将针退出少许。针刺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调气手法,刺激量要适中,不宜过强。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针灸同时,配合TDP腰局部照射,每次30min。针刺手法以平针法为主要手法,根据疾病虚实适当调整补泻。
2.根据病情可加用电针。
3.可配合拔罐。
4.根据病情与疼痛部位配合使用灸法(灸器灸、温针灸)。
5.局部穴位注射。
6.必要时可配合牵引、理疗、牵扳、牵压、按摩等手法治疗。
(三)针灸治疗腰背痛作用机制
1.针刺镇痛,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针灸对神经功能的调节实现的。
2.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改善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营养状态。
3.针刺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呔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4.针刺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针刺镇痛。
(四)常见腰背痛的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占1.9%~7.6%;女性占2.2%~5.0%。
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①L1~3椎间盘突出0.4%~2.1%;②L4椎间盘突出39.6%~59.0%;③L5椎间盘突出36.6%~49.6%;④两个椎间盘突出0.9%~10.7%。
L3L4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L4L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
【临床表现】
1.腰背痛 据统计约50%的病人表现为先腰背痛后腿痛,约33%的病人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出现,约17%的病人先腿痛后腰背痛。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数年。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部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2.坐骨神经痛
3.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4.麻木
5.间歇性跛行
6.马尾综合征
7.肌肉瘫痪
8.患肢发凉 在S1神经根受压较L5神经根受压更明显。
9.压痛点 在后侧椎旁病变间隙有深压痛,并向同侧臀部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
10.腰椎运动 腰椎侧突时,腰椎向突侧弯受限;纤维环未完全破裂时,腰椎后伸受限;纤维环完全破裂时,腰椎前屈受限。
【治疗】
1.取穴 肾俞、腰眼、L1~S2夹脊穴、次髎、秩边、阿是穴;有下肢放射病加阳陵泉、丰隆。
2.针灸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进针深度约1.2寸;秩边穴用3~4寸毫针直刺,以得气为度,针秩边穴如出现向下肢放电针感,此时应将针退出少许。针刺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调气手法,刺激量要适中,不宜过强。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针灸同时配合TDP腰局部照射,每次30min。
3.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以腰部取穴为主,尤其是局部阿是穴(以痛为腧)的应用甚为重要。压痛点在L4,5椎间盘突出时较L5S1突出时更为明显,部位多在腰后侧椎旁病变间隙有深压痛,针之常可取得良好效果。另外,由于约9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坐骨神经痛,在后期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重于腰背痛或仅有坐骨神经痛。此时症状虽以下肢腿部症状为主,但仍应以腰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应用阳陵泉、丰隆、委中等穴。如单独取下肢穴位,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中轴关节的慢性炎性疾病,以下腰部和腰骶部疼痛、发僵及脊柱自下而上发生强直,最终发展为竹节状脊柱为临床特征。半数以上患者有外周关节受累。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高峰在16—25岁之间。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
2.隐袭起病的腰和下背部疼痛和僵硬,以半夜醒来、晨起及久坐后起立时尤为明显,稍活动可缓解。腰骶部疼痛可于半夜发作,早晨起床时脊柱有僵硬感。
3.骶髂关节处有深压痛。
4.骨盆的腱附着处有疼痛感,尤其是在坐骨结节处。胸骨、胫骨结节和跟骨底部也可有疼痛。
5.疼痛逐渐向上发展,病变累及胸椎和肋椎关节时,胸部的扩张活动受限,以致影响呼吸,还可有胸部狭窄的感觉。
6.骶髂关节病变和椎间隙边缘处的骨桥样韧带骨赘是本病的X线特征。骨桥样骨赘好发于T10和L2之间,至晚期整个脊柱受累,X线表现形似“竹节”。
7.本病在任何阶段都可静止而不再发展,但也可过一段时间后,又继续发展。10%左右的病例进入晚期病变;约1/4病例可由于两侧髋关节强直而在45岁左右致残。
【治疗】
1.取穴 华佗夹脊穴、肾俞、腰眼、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局部阿是穴,全身其他部位“以痛为腧”。
2.治疗方法 毫针刺法、拔罐、灸盒灸或SP利康治疗仪局部照射;必要时配合电针。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脊柱功能锻炼。
急性腰扭伤
【概述】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的急性损伤,可为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为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的常见损伤。老年人平时很少劳动,偶然参加体力劳动时,可因轻微的不协调动作而致损伤。
【临床表现】
1.有抬重物或做某一动作时突然腰部剧痛不能动弹史;有的有腰部断裂感或响声。
2.疼痛剧烈,为持续性,次日常加重。
3.腰部活动、咳嗽、喷嚏、大声说话、腰部用力等均使疼痛加剧,休息和一般止痛药不能使之缓解。一般无腿痛,但可有位于髋部或大腿的反射痛。
4.检查见病人腰部僵硬、两手撑腰、腰背部肌肉紧张,不能自主活动。
5.俯卧位肌肉放松后可发现压痛点,肌肉或筋膜损伤时压痛点多在棘突旁、横突或髂骨翼上下肌肉附着处。棘间或棘上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多在中线棘突间或棘突上。小关节损伤时常无明显压痛点或压痛点在棘突旁深部。骶髂关节扭伤时压痛点在骶髂关节处。
【治疗】
1.经验穴 后溪,1.5寸毫针直刺5分至1寸,得气后,小幅快速捻转,嘱患者活动腰部,约20min,多数患者症状能够缓解。
2.局部取穴 肾俞、腰眼、阿是穴、腰阳关。
棘上韧带炎
【概述】 是棘上韧带的慢性损伤。脊柱弯曲时,棘上韧带处于最外层,最容易被屈曲暴力所伤。最易损伤部位为T3~5胸腰段、L5~S1棘上韧带,尤其是它的表浅纤维。突然过长时间的埋头弯腰工作,而不注意工作姿势者,容易发生T3~4、4~5胸腰段和L5S1棘上韧带炎。多见于中年以后。或继发于椎间盘和脊椎疾患。
【临床表现】
1.病人诉背痛或腰痛,有或无明显损伤史。
2.疼痛和压痛常局限于棘突和棘上韧带的一小点,不红不肿。
3.用指轻扪韧带痛点,向两侧移动时,如感纤维束在棘突上滑动者,则韧带已从棘突“剥脱”。
【治疗】 用毫针刺入棘突上压痛点(阿是穴),疏密波电针,刺激30min,刺激强度中等,以舒适为度。脊柱两旁有不适症状时,可加用局部夹脊穴。3~5次多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
腰椎小关节紊乱
【概述】包括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后关节综合征、腰椎小关节半脱位等。
【临床表现】
1.病人多为中年人,女性多见。既往无明显外伤史。
2.多在正常活动时突然发病。病人常诉准备弯腰取物,或转身取物时突然腰部剧痛,不敢活动。第一次发作后,以后可经常发作,一年中或一月中发病数次。
3.有腰部慢性劳损史或外伤史者发病较多,芭蕾舞演员等经常腰部练功者常患此病。
4.病人初次发作疼痛较重,腰骶部疼痛范围较广,有时放射至臀部,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指出确切疼痛部位。反复发作者腰部疼痛较轻,疼痛呈突然发作,自觉腰部突发绞锁感,腰部当即不敢活动。
5.检查时脊柱向痛侧侧弯,腰段骶棘肌出现痛侧的保护性肌痉挛。在L4、5或L3、4棘突旁有压痛点。如骶髂关节有压痛,系腰骶关节不对称所致腰椎小关节紊乱。
6.反复发作的病人,腰椎前屈不受限而后伸时或向健侧弯即感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可感腰部痛而无坐骨神经放射痛,此试验为阴性。
7.X线片可示腰椎侧弯、腰椎或椎间盘退变等征象,但不能发现后关节半脱位、后关节间隙增宽等征象。
【治疗】
1.取穴 压痛点、肾俞、腰眼、腰部夹脊穴等。
2.手法治疗 针后,局部肌肉放松,医者双手叠加置于腰骶部痛处,向下以爆发力用力快速下压,此时可感觉患者腰部“嘎蹦”一响,病人当即可如正常人一样活动。
3.未经治疗的病人,卧床休息后嵌压的第五腰神经后内侧支或滑膜组织和移位的后关节,也可逐渐恢复原位,嵌压的组织反应性水肿逐渐消退,一般在2~3周后恢复正常。
腰椎管狭窄症
【概述】 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后天性、退行性椎管狭窄。因中央性椎管狭窄引起症状者,称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并有椎间盘突出,文献报道为20%~60%。
【临床表现】 中央性椎管狭窄症表现为马尾神经症状,神经根管狭窄表现为根性症状。多见为两者皆有,出现腰背痛、腰骶部痛或下肢痛。下肢痛或麻木症状,依受压神经而定,男性多出现在大腿前内方或小腿外侧(L3~5),女性常达踝部(L5S1)。
中央性椎管狭窄症的症状,主要感腰骶部痛或臀部痛,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可出现神经性间歇性跛行。
【治疗】
取穴 (1)压痛点、肾俞、腰眼、腰部夹脊穴等。
(2)根据受累神经节段、出现的症状选用局部穴位。
腰肌劳损
【概述】 急性腰扭伤未获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损伤未能修复,反复多次的腰肌轻微损伤等,均可导致腰肌劳损。
【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睡觉时用小枕垫于腰部时能减轻症状。
2.常觉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疼痛即加剧,有时用拳叩击腰部可使疼痛减轻。
3.腰部有压痛点,常位于棘突两旁骶棘肌部位、髂骨嵴后部或骶骨后面腰背肌止点等处。
【治疗】 肾俞、腰眼、夹脊穴、次髎、阿是穴等。拔罐,可加用电针。
肌纤维织炎
【临床表现】
1.中年人发病最多。
2.多因肌肉的过度运用和活动,或因剧烈活动后出汗受凉而起病,也可因直接受寒或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症状。
3.病人主要感脊背部疼痛,常见部位在斜方肌、冈上肌以及髂嵴或髂后上嵴如骶棘肌和臀肌。
4.其他部位的肌肉和肌筋膜、腱膜等均可受累。
5.斜方肌纤维织炎可引起颈部牵涉痛;冈上肌纤维织炎可引起肩部牵涉痛;腰骶部肌纤维织炎可引起腰痛和下肢牵涉痛。其疼痛范围按骨节分布。
6.疼痛常因寒冷和较长时间不活动而加重,也可与天气变化和姿势有关。运动有助于减轻症状。
7.此种腰背痛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数年,并且常在首次发病后反复发作。
8.检查时因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出现侧弯和运动受限,扪之局部皮下组织增厚。
9.大部分病人能扪到痛性结节或条索感,在俯卧位检查时扪之更为清晰。腰背部痛性结节常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髂嵴部和髂后上嵴处等。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除引起局部疼痛外并放射至其他部位。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则疼痛消失,此种现象称为扳机点。腰骶部扳机点压痛可引起下肢牵涉痛,压迫筋膜和腱性组织的扳机点可引起剧烈疼痛,引起的疼痛不按神经阶段分布。
归纳纤维织炎的主要表现为:①局限或弥漫性界限不清的疼痛;②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③软组织扪及结节或条索感。
【治疗】
1.取穴 夹脊穴(C4~C7、T1~T12、L1~5);阿是穴(颈部两侧压痛点、条索;肩胛内角内侧压痛点、条索;L3棘突周围、腰眼、髂后上棘内侧、上缘压痛点)。
2.取穴原则 基本按神经节段分布及肌肉走行、压痛部位选择针刺点。
3.针灸方法 进针宜轻柔快捷、以不痛为原则。进针后缓慢进针,达条索、压痛部位(扳机点)、敏感点后停针,轻微捻转。过3~5min,针刺部位常因局部肌肉组织舒缩而出现“别针”现象,此时应将针缓慢提出,待肌肉平复后再缓慢刺入到相应部位,可往返数次。直到取穴局部针体提插捻转能运用自如,内部肌肉痉挛解除,压痛缓解。一般情况下,局部痉挛解除后疼痛多能大部缓解。用此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颈椎病等有局部肌肉痉挛者,多能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肌纤维织炎的针灸治疗,如手法运用得当,70%以上能有效。常需治疗5~10次或更长时间。必要时可配合拔罐、电针、局部放血+拔罐、痛点穴位注射(封闭)等方法以期望能提高疗效。
骨关节炎
【概述】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风湿病,其特征是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骨关节炎最常受累的是膝、髋、手指、腰椎、颈椎等关节。骨关节炎所致腰背痛多由于中年后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腰部以L4~5、L5S1容易发生椎间隙狭窄和骨赘增生。若腰神经根受挤压,则可出现坐骨神经症状。X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尖锐,有唇形骨赘。
【治疗】
取穴:夹脊穴(L1~5)、肾俞、腰眼、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局部阿是穴。伴坐骨神经痛者加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昆仑等。可配合拔罐、电针、艾灸、红外照射等方法治疗。
病例
1.魏某,男,7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櫨主因间断腰背部疼痛48年,加重7天伴右腿疼痛毦櫨櫨例櫨毦来院治疗。患者于1957年因腰痛第一次住院治疗,推拿治疗两个月后腰痛消失;1972年再次因腰痛第二次住院治疗,用中医推拿治疗40天治愈出院;2004年11月因腰痛第三次住院,诊断为L4、5;L5、S1椎间盘突出症。应用针灸治疗3周后疼痛缓解出院;2005年9月24日因活动不慎扭伤腰部,诱发腰痛再次发作,用针灸治疗,隔日一次。治疗后腰痛逐渐缓解,于治疗第6次腰痛明显缓解,共治疗10次疼痛缓解。
2.陈某,女,37岁,肌纤维织炎。病史:颈腰部疼痛6年余,背部肩胛内侧软组织压痛,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针灸后背腰痛明显好转,第一周每日一次,其后腰背痛明显好转后改为每周三次(隔日一次),共治疗15次腰背痛基本消失。
3.陈某,男,24岁,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史:下腰痛伴双髋关节疼痛5年半,疼痛呈发作性。2005年4月因下腰部及双髋疼痛剧烈,影响走路。用针灸治疗20次后症状缓解;近4~5天疼痛再次发作,针灸治疗10次后病情缓解。该患者4月份曾用英太青(NSAIDS),消化道副作用明显,并出现消化道出血被迫停药。现应用柳氮磺吡啶(SSZ)1.0,3次/日。
4.张某,女,34岁,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史:下腰痛一年半,无外周关节痛,X线片示双骶髂关节密度不均;CT:双侧明显糜烂。针灸隔日一次,共治疗10次腰痛缓解,患者曾用NSAIDS出现胃痛呕吐。
5.王某,男,43岁,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史:10余年颈部及腰部疼痛不适伴活动受限,有晨僵,每日约10min红细胞沉降率45mm/h,X线片(2004年3月25日)胸椎椎体序列可,曲度变直,椎体相对缘增生硬化,部分形成骨桥。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骨质硬化。影像:胸腰椎正侧位改变符合AS。颈椎序列可,曲度正常,颈椎骨质密度减低,C6~7轻度骨质增生,C3~4钩突变尖,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项韧带未见钙化,C5~7段前纵韧带钙化。影像:颈椎骨质疏松并轻度骨质增生,颈5~7段前纵韧带钙化。针灸10次左右(每周1~2次)颈部活动较前有明显好转,但腰痛仍明显,后加用电针疗效明显,疼痛基本消失,共治疗20余次。
6.李某,女,40岁,会计,棘上韧带炎。病史:背部疼痛4年余,T1~3,T7~8棘突压痛明显,余阴性,针灸两次后症状明显好转(2005年11月21日、22日、23日)三次后缓解约2/3。2005年12月16~17日复诊,疼痛较治疗前已明显好转,但上述部位仍有压痛,程度较前减轻,又治疗两次,疼痛有缓解。
7.郑某,男,30岁,腰椎小关节紊乱。病史:腰痛一年余,1年前搬重物时腰部旋转扭伤,当时感到“咔嚓”一声,腰部疼痛,约1个月时间症状加重,但休息后能缓解。3天前再次轻微扭伤,腰痛加重。查:腰部活动稍受限,前屈明显。L4、5椎旁左侧有深压痛,L3、4、L5S1有轻度压痛。CT、X线片检查除有轻度骨质增生外,未见明显异常。针灸两次,腰痛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