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颌面部感染的特点及感染途径
(1)特点:①颜面及颌骨周围存在较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形成感染易于蔓延的通道;②颜面部血液循环丰富,鼻唇部静脉又常无瓣膜,致使在鼻根向两侧口角区域内发生的感染易向颅内扩散;③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结,颜面及上呼吸道感染,可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尤其是儿童感染易穿破淋巴结被膜,形成结外蜂窝组织炎。
(2)感染途径:①牙源性。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此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来源;②腺源性由面颈部淋巴结感染扩散而引起;③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发生的感染;④血源性。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通过血液循环形成的口腔颌面部化脓性病变;⑤医源性。医务人员行局部麻醉,手术穿刺等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造成的继发性感染。
2.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局部表现
(1)炎症初期,感染区的红、肿、热、痛等是主要表现,也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在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后,波动感又是诊断脓肿的重要特征。波动试验是临床上诊断浅部脓肿的主要方法。深部脓肿,尤其是位于筋膜下层的脓肿,一般很难查到波动感,但压痛点比较清楚,按压脓肿区的表面皮肤常出现不能很快恢复的凹陷性水肿。
(2)对深部脓肿,为了确定有无脓肿或脓肿的部位,可用穿刺法以协助诊断,必要时还可借超声波等行辅助检查。
3.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
(1)目的: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③颌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循环,并发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2)指征:①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②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③儿童颌周蜂窝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如炎症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可以早期切开减压,能迅速缓解呼吸困难及防止炎症继续扩散。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必要时也可行切开引流术。
4.脓肿切开引流的要求
(1)为达到按体位自然引流,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
(2)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腔的大小,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一般应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面神经、血管和涎腺导管等。
(3)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以保证引流通畅。
(4)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5)引流的建立:根据脓肿的位置、深浅、脓腔的大小,选用不同的引流方法,一般口内用碘仿纱条或用橡皮片引流,口外脓肿可用盐水纱条或橡皮片、乳胶管。每日更换敷料1~2次。脓腔大、范围广、脓液黏稠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同时选用1%~3%过氧化氢、盐水或抗生素液冲洗。
(6)清除病灶:口腔颌面部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治疗好转后,去除病灶牙是一个重要问题。
5.智齿冠周炎的病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智齿冠周炎是由于牙齿萌出过程中受阻,软组织处形成盲袋,细菌、食物残渣潜藏、滞留或局部龈瓣受创伤,而引起牙冠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见于18~25岁年轻人,患者面部软组织肿胀,有不同程度张口受限,冠周红肿,龈瓣溢脓,急性期患者体温升高。
(2)治疗原则
①急性期就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为主,局部用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盲袋内放置牙周药膜,或置入碘甘油或碘酊。
②炎症控制后,尽早拔除不可能萌出的阻生牙。
6.眶下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上方的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其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双尖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
(1)临床表现:眶下区肿胀范围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颊沟处有明显肿胀、压痛,易扪得波动感。眶下间隙感染向上可引起眶内蜂窝组织炎,也可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治疗:早期全身给予抗生素同时,局部外敷中药,针对性治疗患牙,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做脓肿切开引流,切开部位应位于口内上颌前牙及双尖牙区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横行切开深达骨面。
7.嚼肌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嚼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并发冠周炎时,感染常常累及此间隙。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多伴明显张口受限,若炎症在1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否则脓液长期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的边缘性骨髓炎。
(2)治疗:全身给予抗生素,局部辅助理疗,一旦脓肿形成,临床上常用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长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的部分附丽,用骨膜分离器推起咬肌进入脓腔,置橡皮引流条引流。
8.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组织炎,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炎症之一。
(1)临床特点
①全身症状严重,双侧颌下,舌下及颏部弥漫性肿胀,若由腐败坏死菌引起的感染,可呈广泛性水肿;
②颌周有自发性剧痛灼热感,皮肤表面粗糙而红肿坚硬,肿胀区皮肤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
③有脓液积集时,出现波动感,因有腐败产气菌感染,可形成皮下气肿,扪及捻发音,切开后有大量咖啡色、稀薄、恶臭、混有气泡的液体溢出,组织呈棕黑色,无明显出血;
④口底黏膜水肿,舌体抬高,不能进食;
⑤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患者不能平卧,个别患者的感染可向纵隔扩散。
(2)治疗:
①大量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全身支持治疗。
②及时选择皮肤发红,有波动感的部位切开减压引流,防止呼吸道阻塞及全身中毒。
③如肿胀已波及整个颌周,或已有呼吸困难者,应做广泛切开,呈“衣领”形或倒T形切口,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使口底各个间隙的脓液充分得到引流,如为腐败坏死菌感染者,每日应用3%过氧化氢液反复冲洗4~6次。
9.颌面部间隙感染常见切开引流途径 切开引流是颌面部蜂窝织炎的治疗手段,它有解除局部压力、减轻疼痛、减少组织对毒素的吸收,并可避免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在脓肿形成后及口底蜂窝织炎时尤为适合,根据各颌面间隙解剖位置的特点,临床常用的切开引流途径有下列几类:
(1)颌下区切口:沿下颌骨下缘以下2cm,切口长度依脓肿大小而定,切至皮下,血管钳钝性剥离,沿下颌骨外侧骨质表面可引流颊间隙和嚼肌间隙,沿下颌骨升支内侧剥离可引流翼颌间隙,继续向上可贯通颞下间隙直到间隙。沿翼内肌内侧向上分离可达咽旁间隙。
(2)颞区切口:位于发际内,小脓肿可做沿颞肌纤维方向的单个或数个直线切口。脓腔范围广泛,特别是伴颞下间隙脓肿者应在颞肌附着处做弧形切口,置橡胶管直达颌下切口即形成具有多间隙引流功能的贯通引流。
(3)颏下区切口:在颏部正中,距下颌骨下缘2cm做与下颌骨下缘平行的切口,引流颏下间隙。如为口底蜂窝织炎时,应将此切口向两侧扩展达颌下,形成衣领状切口。必要时还可在中线加做一纵行切口形成T形切口,本切口可能通畅地引流口底各个间隙。
(4)口腔内切口:种类较多,如在上颌前牙及双尖牙区前庭沟底切口,沿骨面向上可引流眶下间隙;在下牙槽水平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可引流颊间隙;沿翼颌韧带外侧纵形切口可分别引流颞下间隙、翼颌间隙及咽旁间隙;沿下颌骨体内侧做黏膜切口可以引流舌下间隙。
下颌支后缘切口——在下颌支后缘下颌角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至翼内肌内侧即可引流翼颌间隙和咽旁间隙。颌下间隙也由此切口进行引流。
上述各类切口系常用切口,由于临床情况千变万化,根据具体情况也还可做一些特殊切口,故在切口选择上应灵活运用。
10.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指包括骨膜、骨皮质和骨髓整个骨的炎症,是因微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通过牙齿、损伤、血循环所引起的颌骨炎症。
(1)急性颌骨骨髓炎有牙痛史,并常伴口腔颌面部急性蜂窝织炎,且有多数牙松动及叩痛、下唇麻木等症状。
(2)慢性颌骨骨髓炎多肿胀,有瘘管,长期溢脓,能触及粗糙的骨面或者松动的游离骨,严重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咬合关系错乱。骨组织破坏波及下颌神经管,出现下唇麻木。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其特点是吸收现象与增生现象同时共存。
11.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临床表现:急性期可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患侧面部红肿、眶下、眶周区蜂窝织炎,鼻腔脓液流出,相应部位龈颊沟红肿;慢性期为内眦部、龈颊沟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可有死骨及牙胚排出,由局部损伤感染或血源感染引起。
(2)治疗:①首先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②有瘘溢脓时,最好用青霉素溶液冲洗;③如牙胚坏死,或较大死骨不能排出时,手术时应尽量保守。
12.面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 面颈部淋巴循环丰富,是机体防御的重要屏障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低下、细菌毒力强或由于儿童淋巴结发育不健全时,淋巴结引起感染而致淋巴结炎(inflammation of lymphatic nodes in face and neck),面颈部淋巴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早期全身症状轻,至后期或病情发展后类似蜂窝织炎。
(2)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周界清楚,活动无粘连。病情继续发展,淋巴结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触诊不活动,疼痛加剧,进一步发展为腺源性蜂窝织炎。
(3)慢性淋巴结炎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一般有2~3个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压痛。
13.中央性骨髓炎与边缘性骨髓炎的鉴别
14.面部结核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临床表现:①常见于儿童与青年;②在颌下、颏下或颈侧发现单个或多个成串的淋巴结缓慢肿大,较硬无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③病情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溶解液化,扪之有波动感,形成寒性脓肿,脓液稀薄污浊,暗灰色,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④患者可有低热、盗汗、疲倦等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治疗:①全身抗结核治疗;②对局限可移动的结核性淋巴结,应及早手术摘除。
15.颜部疖痈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颜面部疖痈(furuncle and carbuncle of face)为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单发者称为“疖”。多发性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痈”。
(1)临床表现
①局部症状:初起为一圆形微红突起的小结节,数日后呈一锥形隆起,中央部组织出现脓头,周围发红。脓头及周围有坏死组织可形成一个“脓栓”。局部出现高起的紫红色浸润块,较硬,表面可形成多数脓头,脓头周围皮肤坏死可形成多数小脓腔。
②全身症状: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痈则往往全身症状明显,如畏寒、发热、头痛、白细胞总数升高等。严重时可并发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2)治疗
①局部治疗:疖初起时用1%~2%碘酊涂擦患处,每日数次,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痈初起时的治疗与疖相同。痈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局部可用高渗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液湿敷,以利引流,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排脓。鼻唇部危险三角区的疖、痈切勿挤压。
②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出现并发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抢救。
16.口腔颌面部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 颌面部放线菌病(actinomy cosi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是由于放线菌所引起的面颈部软组织或颌面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1)病程长:可在冠周炎或拔除第三磨牙后发生,患者常有张口受限。
(2)腮腺嚼肌区、颊部、颈后区、颌下区出现炎性增生的硬性浸润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中央可形成多数软化灶或瘘管。
(3)软化灶破溃或瘘管内溢出黄色黏稠脓液,内含硫磺样颗粒,涂片检查或病理检查可见放线菌。
(4)如侵犯颌骨,X线片可见骨膜反应,骨皮质消失或中断,骨小梁排列紊乱。
17.颌面部化脓性与腐败坏死性感染的鉴别
(1)化脓性感染的病原菌多为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以化脓的形式为其主要病变。腐败坏死性感染则以厌氧细菌的感染为主,而以腐败坏死为其主要病变。
(2)化脓性感染可发生于浅层或深层组织,有触痛或波动感。腐败坏死性感染则常发生在深层的肌肉组织,触诊时除有波动感外,常有皮下捻发音。
(3)化脓性感染的全身反应明显,如高热、白细胞增高等,局部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全身表现主要为中毒反应,如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局部红、热不明显,但呈现广泛性的水肿。
(4)化脓性感染切开时有脓液或血性脓液。腐败坏死性感染切开时不一定有脓液,但有恶臭的腐败坏死组织。
18.牙源性与腺源性感染的鉴别
(1)牙源性感染:①病原为智齿冠周炎、根尖周围炎等所引起;②较多发生于青壮年或成年患者;③病程的进展较急,早期即有高热反应;④炎症的初期皮肤表现为红、肿、热、痛,一般说来,无明显的浆液期的炎症过程,但较早便可形成脓肿;⑤张口受限的症状较重;⑥手术切开时,有较多的脓液;⑦病灶牙一经拔除,预后较好,不再复发。
(2)腺源性感染:①病原为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的引起;②较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患者;③病程的进展较缓,早期表现为低热,时好时坏,时轻时重;④炎症初期皮肤无明显红、肿、热、痛等表现;临床上有浆液期的炎症过程,直到晚期才形成脓肿;⑤较少引起张口受限;⑥手术切开,脓液较少;⑦除行腺体摘除,容易复发。
19.引起牙齿病理性松动的主要原因
(1)牙周病:是引起牙齿病理性松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在病变过程中牙槽骨被逐渐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因此,牙齿就渐渐松动,发生移位,直到自行脱落。
(2)外伤:多见于前牙受到急剧的碰撞打击时发生。常见脱位和折断两种情况。脱位时牙齿可出现明显的松动、变长,甚至全部与牙槽脱离。折断发生在根部时,牙齿松动较明显;牙根折断线越接近牙颈部,牙齿的松动也越明显。
(3)根尖炎:急性根尖炎时,牙齿常突然松动,并伴有伸长感。急性期过后,牙齿多能恢复稳固。慢性根尖炎时,当根尖病变较大或病变向根侧发展,破坏较多的牙周膜时,牙齿便可出现松动。
(4)颌骨骨髓炎:由于牙周膜发炎以及周围骨腔内炎症的浸润,常有多个牙齿的松动。经治疗后除病源牙必须拔除外,松动的邻近牙多能恢复稳固。
(5)颌骨内肿物:良性肿物常压迫牙齿移位,或使牙根吸收,可使牙齿逐渐松动。恶性肿瘤引起颌骨广泛破坏,短期内即可出现多个牙齿的松动。
(6)其他情况:如坏死性龈炎、维生素C缺乏性龈炎等伴有轻度的牙周膜炎时,也可出现牙齿的松动。治愈后,多能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