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颌面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的再生修复及抗感染的能力较强,不仅创口易于愈合;而且外伤后初期清创缝合的限制也较其他部位为宽;伤后达48小时之久的伤口,只要没有明显的化脓感染,在清创处理以后,仍可做初期缝合。清创术中应尽可能保留组织,甚至离体组织。如部分耳、鼻组织经处理后复位缝合,仍有存活的可能,但由于血运丰富,创口出血较多,也容易形成血肿,特别在组织较疏松的口底、咽旁、舌根等处,容易因血肿、组织水肿而影响呼吸通畅或造成上呼吸道梗阻,应予特别注意。
(2)口腔颌面部有较多的腔窦:如口腔、鼻腔、眼眶、副鼻窦等,常有细菌滋生,如果创口与窦腔相通,容易引起感染。因此在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并尽可能地关闭与腔窦相通的创口,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感染。
(3)口腔内的颌骨上有牙齿,颌面部损伤时,可能伴有牙外伤脱落作为异物穿入附近组织而致感染,或坠入呼吸道而影响呼吸,临床上处理时应予注意。此外,颌骨骨折移位时,会引起咬合关系错乱,破坏牙的咀嚼功能,因此在治疗颌骨骨折时,应以恢复正常咬合关系为重要标准,而牙则常被用来作为固定颌骨的条件。
(4)颌面部的一些重要组织如腮腺、面神经等有可能被损伤而引起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清创时应注意处理。
(5)口腔颌面部紧接颅底,外伤时可能并发颅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和颅底骨折等。因此,要特别注意询问伤情,观察病人的神志和生命体征,做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或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处理,以免延误治疗。
(6)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伤后和治疗期间常影响病人进食,所以必须注意选用适当饮食和进食方法以维持病人的营养。此外,口腔又是呼吸道的上端,伤后可能因组织移位、血肿、水肿、异物、血凝块、分泌物等的堵塞而影响呼吸道通畅,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及时处理窒息。
(7)面部畸形:颌面部受损伤后,常有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加重病人的思想和心理负担,应尽量努力恢复其外形。
2.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原则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急救的基本原则如下:
(1)窒息:由于因骨碎片、碎牙、异物或血凝块等造成的阻塞性窒息,应及时掏出或吸出堵塞物,并改变体位。对因舌后坠引起的窒息,应及时将舌拉出口腔外,对上颌骨骨折片移位而影响呼吸者,应将骨折片复位。对因咽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的损伤,从鼻腔或口腔插入任何形式的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对于吸入性窒息的急救,则应立即施行气管切开术。
(2)休克: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是镇静镇痛、止血、输液等,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对失血性休克,则应采取止血、快速输血及补足血容量3条根本措施。
(3)出血:应根据损伤部位,出血性质(毛细管、静脉、动脉)以及现场条件,采取包扎止血、填塞止血、指压止血、结扎止血、药物止血等措施。在这些方法不能达到止血目的时,应做颈外动脉结扎术。
(4)合并颅脑损伤:均应卧床休息,暂不做不急需的检查或手术,以减少搬动。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时,严禁做填塞或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此外,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神志、脉搏、血压、呼吸及瞳孔的变化。如有颅内压增高时,应控制出入水量并应用20%甘露醇、50%高渗葡萄糖,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烦躁不安的伤员,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但一般禁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引起呕吐,增加颅内压,如有颅内血肿形成等情况,应及时请专科会诊。
(5)防治感染:有条件时,应尽早进行清创缝合。在战地或野外等处,应早期包扎创口,以隔离继续污染。除了应用抗生素外,还需予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6)包扎和运送:包扎应达到保护创面、减少唾液外流,暂时性固定的作用。运送时一般采用侧卧位、昏迷病员应将额头垫高采用侧卧位,以利引流及防止舌后坠;运送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伤情变化,防止窒息、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3.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类型
(1)擦伤:皮肤表层破损,少量出血,创面常附着泥沙或其他异物,十分疼痛,治疗主要是清洗创面,除去附着异物,防止感染。
(2)挫伤:皮下及深部组织遭受损伤而无开放创口,常有组织溢血,形成瘀斑,甚至血肿,局部组织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治疗主要是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恢复功能,早期可冷敷和加压包扎止血,1~2天后可用热敷,理疗或以中药外敷,促进血肿吸收及消散。
(3)刺、割伤:这类损伤的皮肤和软组织已有裂口,刺伤多为盲管伤、切割伤创缘整齐,伤及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治疗应及早清创缝合。
(4)撕裂或撕脱伤:较大的机械力量将组织撕裂或撕脱,创缘多不整齐,皮下组织及肌肉均有挫伤,常有骨面裸露。治疗:撕裂伤应及时清创,复位缝合。撕脱伤,6小时内撕脱的皮肤可利用的可削成全厚皮片再植,如组织已不能利用者,切取健康组织皮片游离移植消灭创面。
4.颌面部损伤的清创缝合
(1)冲洗创口:细菌在进入创口6~12小时,多停留在损伤组织的浅部位,在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3%过氧化氢冲洗创口,用纱布反复擦洗,尽可能消除创口内的细菌和异物。
(2)清理创口:原则上尽可能保留颌面部组织,即使完全离体,也应索取缝合原位,进一步去除异物。
(3)缝合: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力强,伤后24~48小时,均可在清创后严密缝合,超过48小时无感染者,充分清创后仍可严密缝合。缝合时首先要缝合、关闭与口、鼻腔和上颌窦相通的创口,对裸露的骨面应争取用软组织覆盖,较深的创口,消灭死腔。
5.舌部创伤缝合的原则
(1)尽可能地保持舌的纵长度。当舌的创口较大或如有一侧大缺损时,不可将舌尖弯向后方与舌体的创缘缝合。缝合时应宁窄勿短,设法保持舌的长度,以免造成舌过短,日后发生舌的运动障碍。
(2)遇复合伤时,首先缝合舌创面。当包括舌在内的邻近两种以上组织损伤时,如舌腹面和口底黏膜,或者舌侧面和临近牙龈部有创伤并组织缺损的情况下,应首先缝合舌创面。其他组织创面的缺损,可以游离植皮或利用就近的组织瓣进行修复。
(3)粗浅、远距离、深密缝合的原则。在缝合过程中或缝合后,因舌组织较脆,容易断裂;舌的活动度大,又常会撕裂;舌血运丰富,往往造成术后出血。因此,应采用较粗的丝线缝合。针孔距创缘远在0.5cm以上。进针的时候要深一些,以便多带一些舌肌组织。针间距离要密一些,必要时加用褥式缝合法。
6.牙槽突骨折固定术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术后处理
(1)适应证:①骨折局限于牙槽突区;②骨折线两侧有牙。
(2)操作方法:①将移位的牙槽骨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②将牙弓夹板弯至与牙弓一致的形态,再用结扎丝固定夹板;③复位固定后进行调。
(3)术后处理:①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②固定4~6周后拆除牙弓夹板;③3个月后,根据牙髓活力测验,对牙髓坏死的牙做根管治疗。
7.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1)肿胀:颌骨骨折时一般均伴有挫伤或皮肤损伤。因此,由于血管和淋巴管的断裂,伤后会很快地在面部或骨折线附近出现程度不同并逐渐加重的肿胀。
(2)疼痛:颌骨骨折时骨断端由于互相摩擦,可以发生较剧烈的疼痛,尤其在骨膜受到刺激时疼痛加重。这在患者意欲开闭口活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骨折处常是最为疼痛之处,所以临床上根据疼痛点,就可以大致确定出骨折的部位。
(3)麻木:上颌骨折损伤眶下神经时,可伴发同侧上唇、鼻部、眶下部的麻木;下颌骨折时常有下齿槽神经损伤,而伴发同侧下唇麻木感。
(4)出血及瘀斑:颌骨骨折时,口腔、鼻腔、上颌窦腔内、结膜下常合并出血、颌骨组织并发溢血现象。由于皮下出血,常可形成瘀斑。
(5)牙齿咬合错乱:根据不同部位的骨折而发生早接触,反或开等,牙齿与牙龈和颌骨紧密相连,故颌骨骨折时常同时有牙龈撕裂伤、牙折、牙齿松动或脱位等并发症的出现。
(6)流涎:颌骨骨折时,由于开闭口活动受限、唇、舌功能也受到影响,又由于食物滞留,吞咽不便等因素,常造成涎液滞留并发生外溢。
(7)张口受限:颌骨骨折后,由于疼痛、咀嚼肌运动失调和反射痉挛,以及骨折片移位或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原因,常出现张口受限。特别是下颌骨骨折时,对张口运动的影响更大。
(8)局部功能障碍:颌骨骨折时,可因骨折片的移位而影响呼吸、咀嚼及吞咽功能。舌后坠、口腔、咽部组织的水肿和疼痛,也可影响到呼吸及吞咽运动。此外,由于颌骨骨折并发的咬合错乱,更不能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眼球下陷出现复视。
8.上颌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上颌骨的腔窦与骨缝裂隙等处都是比较薄弱的部位,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临床可分三型。
(1)Le FortⅠ:即低位骨折。骨折线相当于下薄弱线:从梨状孔下部开始,在牙槽突底部与上颌结节的上方,水平向后延伸至翼突。骨折线之间仅靠口、鼻腔与上颌窦的黏膜相连接,因此骨折段呈现明显的活动度。
(2)Le FortⅡ:即中位骨折。骨折线相当于中薄弱线:横过鼻梁,沿眶内壁向下到眶底,经颧骨下方到达上颌骨后方的蝶骨翼突。此型常有鼻及眶下缘的变形畸形。
(3)Le FortⅢ:即高位骨折。骨折线相当于上薄弱线:横过鼻梁,眶窝及颧骨上方,向下后达翼突。使上颌骨、颧骨与颅骨之间形成完全的颅面分离。此型常伴颅脑损伤、颅底骨折、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9.下颌骨骨折骨折段移位的几种情况 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①附着肌的牵拉作用等;②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③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④骨折段是否有牙。其中各咀嚼肌的牵拉作用又是主要因素。常因不同部位骨折、不同方向的肌牵引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段移位。
(1)颏部骨折:如为单发的正中骨折,由于骨折线两侧肌牵引力量相等,常无明显移位。如为双发骨折,正中骨折段可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质缺损,两侧骨折段可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后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有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危险。
(2)颏孔区骨折:一侧颏孔区骨折时,前骨折段因所附降颌肌群的牵引而向下方移位,并稍偏向外侧;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引,向上前方移位,且稍偏向内侧。双侧颏孔区骨折时,两侧后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前方移位,前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移位,致颏部后缩及舌后坠。
(3)下颌角部骨折:骨折线正位于下颌角部时,两个骨折段上都有咬肌与翼内肌附着,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如骨折线位于这些肌附着处之前,前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引,向下内移位,而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引而向上前移位。
(4)髁状突骨折:多数发生在翼外肌附着下方的髁颈部。折断的髁突由于受翼外肌牵引而向前、内移位,仍位于关节囊内。但如关节囊破裂,髁突可从关节窝内脱位而向内、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与外力撞击的方向及大小有关。个别情况下,髁突可被击入颅中凹。
单侧髁突颈部骨折,可见患侧下颌向外侧及后方移位,不能向对侧做侧颌运动。由于升颌肌群的牵拉而使后牙早接触,前牙及对侧牙可出现开。双侧髁状突颈骨折者,下颌不能前伸运动,前牙开明显,侧运动受限,可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震荡。
10.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处理时机: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如全身情况不佳,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任务,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
(2)合并软组织伤的处理,清创后,先缝合口内创口,关闭与窦腔相通的伤口,再做骨折固定最后缝合外部创口。
(3)骨折线上的牙:应尽量保留,但该牙齿已松动折断,龋坏应予拔除,以防骨创感染,儿童期颌骨骨折恒牙胚暴露并已有感染可能者,也应拔除。
(4)骨折段的正确复位和可能的固定,骨折段应尽早进行复位和固定,以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如骨折端发生纤维性错位愈合,可借助弹性的牵引的力量使之逐渐复位,下颌骨骨折一般应固定4周左右,上颌骨骨折可固定3周左右。
(5)促进骨折愈合的局部与全身治疗,全身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治感染,局部外敷中草药,促进血肿消散,促进骨折愈合。
11.儿童颌骨骨折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1)儿童颌骨骨折的特点:①儿童处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期,颌骨骨折多由跌倒或碰撞所引起,骨折大多属于“绿枝”骨折,即骨膜还保持着它的完整性;②儿童的牙齿处于混合牙列阶段,乳牙较短,且多不牢固,不利于固定;③检查及处理时往往哭闹,不易合作。
(2)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复位的时间越早越好,不得超过5天。不然,由于儿童的骨骼生长较快,复位起来会有困难。
②复位过程中如有困难时,对于关系的要求不必像成人那么严格。因为以后随着乳牙的脱落和恒牙的萌出及移动,关系尚可自行调整。
③如骨折的移位不大,可应用头-颏固定法,这种较为简单的固定法易为儿童所接受。但若需要采取不锈钢丝结扎法,特别在切开复位法时,应注意慎勿损伤正在萌出的恒牙或恒牙胚。
④儿童骨折愈合快。因此,固定的时间不必像成人那么长。一般说来,3~5周即可。
⑤下颌骨的髁状突是个比较脆弱的部位,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的骨化中心就在此部。而儿童因跌倒所引起的颌骨骨折常易合并髁状突的骨折甚至断离,日后造成的关节强直会影响到下颌的发育而形成畸形,致成终身残废。特别是儿童主诉常不完全,临床上容易忽略。因此,儿童的颌骨骨折不论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小儿如有跌撞于颏部,或并发有下颌关节部位的肿胀或压痛时,检查者一定要考虑到髁状突并发有间接骨折的可能性,并对髁状突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及时处理,严密观察。
12.髁突骨折的治疗原则
大多数髁状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即在手法复位后行颌间固定,或在患侧磨牙区垫上2~3mm厚的橡皮垫,用颌间弹性牵引复位,使下颌骨下降,髁突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即使未完全复位,其因功能需可自行调整,对髁状突明显移位,用非手术治疗未能使髁突及下颌骨恢复咬关系者应手术切开复位、固定。髁状突是粉碎性骨折者,在清创时可将粉碎的或断离的髁突摘除,争取早期愈合,以防因关节区瘢痕增生,挛缩后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
13.颧骨合并颧弓骨折的临床表现
(1)患部塌陷畸形、颧骨、颧弓骨折后,由于骨折段发生下内移位,颧部可出现塌陷畸形。
(2)张口疼痛和受限:因骨折内陷移位,压迫颞肌或下颌骨喙突,常导致张口疼痛和受限。
(3)眶周瘀斑:由于颧骨壁受到损伤,眶周皮下和眼睑,结膜下呈现明显的出血性瘀斑。
(4)患侧复视:颧骨构成眶外壁和眶下缘的大部分,颧骨骨折移位后,眼球周失去支持,眼肌或韧带发生撕裂,移位等导致发生移位,而出现复视。
(5)患侧鼻孔出血:颧骨骨折如合并上颌窦外壁的损伤,易造成窦内黏膜破裂而从鼻道流出血液。
(6)神经症状:损伤眶下神经,可引起眶下区皮肤的麻木感。如伤及面神经的颧支,则可出现眼睑闭合不全。
14.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及临床意义
(1)颌骨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期:
①血肿形成期:骨折部位的骨膜、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在折断部位形成包绕性血肿和纤维素的沉着。血肿常于伤后4个小时即可凝固。
②机化期:在骨折后24~48小时,无菌性炎症变化及渗出不断加剧,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积极参与了对坏死组织的吞噬和清除活动;同时,骨折断端的骨外膜开始增生、肥厚,骨外膜内层的细胞增殖,细胞和毛细血管迅速长入血肿内。增生的细胞主要是梭形的成骨细胞,产生骨样组织,形成新生骨。
③骨痂形成期:骨折后6~7天,机化的血块逐渐变为骨样组织,即骨痂形成。
④成骨形成期:骨折后2周,骨样组织不断有钙盐沉积,使基质发生钙化,逐渐转变为坚实致密的骨组织。此外,在骨膜附近处由骨膜细胞增生并分化形成软骨组织,也同样逐步为骨组织所代替。这样,使骨折断端为完全成熟的骨组织融合连在一起。最初形成的骨小梁,排列很不规则,以后通过功能的适应,不需要负重的骨小梁萎缩,负重的骨小梁肥大,从而使骨组织重新改建。所以如果骨折愈合良好,无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都可完全接近正常。
(2)临床意义
①骨膜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处理骨折时,应特别注意保护骨膜,以免再受不必要的损伤。凡有可能损伤骨膜的操作及措施,如暴力手法复位或粗暴的手术操作等,都应避免,骨膜组织保护得好,就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反之,可能发生迟缓愈合、不愈合等情况。
②在治疗过程中,应早期防止血肿扩大。因为虽然血肿是骨折后不可避免的病理变化,但如血肿过大,局部就会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到骨膜中成骨细胞的增生,推迟骨折线两边骨痂的会合。
③骨折的愈合与是否并发感染有关。所以在处理时,清创要彻底。要将异物,牙片等容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去除。感染可引起局部长期充血和化脓,不仅不利于愈合,还可使原有骨质及周围组织受到更多的破坏。
15.单颌固定术的操作及术后处理
(1)操作要点
①利用骨折线两端的两个牙齿,每个牙齿的牙间隙内都穿过一根0.5mm的软不锈钢丝,先从颊侧穿过牙齿的远中牙间隙,绕过牙颈部舌侧再由舌侧从近中牙间隙穿出颊侧,用持针器夹住钢丝的两端,一律按顺时针方向将钢丝结扎在各个牙颈部。
②将错位的骨折段手法复位。
③然后将骨折线两侧两个牙的结扎钢丝,再远近交叉拧成一股粗丝,将残端拧成圆圈。
(2)术后处理:①使用颅颌绷带;②保持口腔清洁;③术后4~6周拆除结扎钢丝。
16.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术的操作及术后处理
(1)操作要点
①将带钩牙弓夹板安放在牙颈部,分别用不锈钢丝结扎在尖牙、前磨牙或磨牙上,结扎丝末端应弯成环形而埋于夹板之下。
②将挂钩用血管钳弯向唇、颊侧,使之与牙成30°,以免夹伤牙龈。
③用小橡皮圈套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做弹性牵引复位,橡皮圈牵引方向应与骨折段移位肌肉牵引方向相反,橡皮圈可用输液用乳胶管横截剪成。牵引方向和牵引力可改变小橡皮圈的位置和数目可加以调整,使咬合关系精确对位。
④可在每侧所悬挂的橡皮圈中,连续穿过一根粗丝线,将其两端牵出口外,用胶布粘固在面颊部皮肤上,遇有紧急情况时,用力牵拉粗丝线,即可迅速全部拉脱橡皮圈,即可张口。
(2)术后处理
①双发性或多发性下颌骨折,需固定4~6周,复位固定2周后,可取下橡皮圈,清洁牙龈或进食后再重新挂上,并逐渐减少牵拉橡皮圈的数目,最后改为单颌固定。
②根据临床愈合和X线片情况,拆除夹板。
③在改为单颌固定时即可做张口训练。
17.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术的适应证及术前应准备
(1)适应证:①凡上颌骨、下颌骨骨折段剩余的健康牙齿,均应用颌间弹性牵引复位,以对准正常咬合关系;②髁状突骨折,不论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者。
(2)术前准备:①摄X线片,确定骨折部位及有无移位;②去除牙结石,清洁口腔;③备好钢丝、带钩牙弓夹板及橡皮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