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茶碱血药浓度的因素

影响茶碱血药浓度的因素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碱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毒性相关性极强。避免茶碱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茶碱剂量,定时监测血浆药物浓度,及时调整茶碱的用量。极少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后,茶碱血药浓度上升,有的发生中毒反应。呋塞米对茶碱血药浓度影响有升有降,但以升高组更为明显,且使毒副反应增加;两药合用时肯定会影响茶碱血药浓度,故合用时应密切注意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茶碱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有效血浓度范围为27.8~111.0μmol/L(10~20μg/ml),理想的治疗浓度为10μg/ml。刘俊举等回顾性分析36例氨茶碱中毒病例,原因依次为剂量过大、间隔时间过短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等。郭俊英观察平喘效果不理想约占43.8%,潜在性中毒者多为6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

(一)不良反应与毒性表现

茶碱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毒性相关性极强。茶碱的血浓度超过111.0μmol/L时,易发生不良反应。早期多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不安、失眠、易激动等;严重者可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热、失水、谵妄、精神失常、惊厥、昏迷等症状,甚至呼吸、心脏停搏、致死。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药用炭可影响氨茶碱的药代动力学,加速茶碱的清除,T1/2降低,AUC减小。在茶碱血浆半衰期延长的中毒患者中,口服药用炭是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之—。

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血压骤降、惊厥等严重反应,而致猝死。静脉注射时应以葡萄糖溶液20~40ml稀释,在5~10min内缓慢注射。儿童更应慎用药。避免茶碱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茶碱剂量,定时监测血浆药物浓度,及时调整茶碱的用量。

(二)药物动力学因素

1.吸收 茶碱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96%,普通制剂的tmax为1~3h,缓释制剂的tmax为4~7h。

2.分布 茶碱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60%,新生儿、老年人、肝硬化及酸血症患者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约为40%。表观分布容积为0.3~0.7L/kg,平均0.45L/kg。

3.代谢 t1/2成人为5~8h,儿童平均为3.5h,一般36h可达稳态。90%的茶碱经肝脏代谢,其中约36%经脱甲基生成3-甲基黄嘌呤,16%氧化生成1-甲基尿酸,40%氧化生成1,3-二甲基尿酸。

4.排泄 茶碱以原型从尿中排泄大约只占10%,所以肾功能低下时没有必要调节剂量。但新生儿给药量的约50%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应予以注意。

正常人口服茶碱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一房室模型。常规治疗浓度时,茶碱的非线性清除发生率为55%。茶碱用量较小,不易发生非线性代谢。茶碱用量增高,非线性代谢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在茶碱剂量较大时(800mg/d),应考虑非线性的可能性,不要完全按线性规律给药。

茶碱的取样时间为两次给药间隔的中点,主要考虑其给药形式和药物半衰期。静注给药一般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负荷剂量,取样时间至少应在给药后4h,以保证药品在体内的分布基本达到平衡;口服给药多为缓释制剂,每日2次给药,取样时间应在给药后6h。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应在用药1周后,于给药后4h取血测定峰浓度,再次给药前取血测定谷浓度。

(三)个体因素

影响茶碱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因素较多,年龄、疾病状态、吸烟、食物及时辰等都会影响茶碱的体内过程:

1.年龄 老年人t1/2可较中年人延长40%。

2.疾病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心病、急性肺水肿、肺炎、病毒感染、酒精中毒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均可使其t1/2延长。胃酸缺乏者服用后tmax较正常人延长3h。

3.生活习惯 吸烟可增加茶碱的清除率,缩短其半衰期。食物可延缓口服制剂的吸收,尤其高脂肪饮食,但不影响其吸收量和体内代谢过程;高蛋白低糖饮食能使茶碱的消除增加30%左右,半衰期缩短。

4.服药时间 有实验表明茶碱的血药浓度有着明显的时间节律性,白天用药的达峰时间短,血药浓度高,因此疗效也较明显。

(四)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红霉素、罗红霉素、吉他霉素、三乙酰竹桃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甲红霉素、大蒜素、喹诺酮类药物、SMZ、氟康唑、异烟肼、沙丁胺醇、西咪替丁、维拉帕米和硫氮酮、别嘌醇、肝药酶抑制药使茶碱的t1/2延长,CL下降,血药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药物泼尼松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临床上常和氨茶碱合用。合用后茶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增高,Ke降低,t1/2延长,峰浓度增加,达峰时间延长,AUC增加。驱肠虫药噻苯达唑可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可能是噻苯达唑抑制肝药酶所致。极少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后,茶碱血药浓度上升,有的发生中毒反应。

两性霉素B、酮康唑、利福平、药用炭、中药麻黄、特布他林与茶碱合用后,可使茶碱血药浓度明显下降。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健康志愿者连续合用两药4周,茶碱的CL平均增加34%;同理苯妥英也能明显增加茶碱在体内的消除。口服避孕药长期合用后,可使茶碱t1/2延长,CL下降。

利尿药呋塞米和氨茶碱常合用于支气管哮喘伴肺水肿的患者。呋塞米对茶碱血药浓度影响有升有降,但以升高组更为明显,且使毒副反应增加;两药合用时肯定会影响茶碱血药浓度,故合用时应密切注意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酮替芬与茶碱合用,可增强支气管扩张作用,并使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在较低浓度时出现。哮喘患儿加用酮替芬后,血清茶碱最高浓度降低20.1%,Ke和CL分别增加24.1%和53.7%,AUC减少32.9%,t1/2缩短24.9%。提示酮替芬和氨茶碱相互作用可能增强茶碱治疗哮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