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高辛中毒血清浓度是多少

地高辛中毒血清浓度是多少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可根据血药浓度和临床反应调整剂量,以期达到理想治疗目的。由于使用地高辛剂量不足或偏高的临床症状早期不易被发现并及时予以调整,易造成中毒或贻误治疗,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作为判断药物疗效和中毒的客观指标有较高临床意义。受肾功能的影响,血中的浓度因个体不同相差可达数倍。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服用地高辛后易出现血药浓度过高和中毒,应注意减量。

地高辛治疗过去习惯先用负荷剂量,很快达到洋地黄化,迅速产生疗效,但出现中毒概率较高。因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血药浓度测定偏高的比例与在适宜治疗浓度范围的比例之比,约为1∶1甚至还高。一般使用维持量给药方案,五个半衰期后便可使体内的地高辛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临床验证长期服用小剂量地高辛对人体各主要脏器无毒副反应,所以目前多采用逐日小量恒定给药,可在数日内起效,相对较为安全。也可根据血药浓度和临床反应调整剂量,以期达到理想治疗目的。

通常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0.8~2.2ng/ml。目前一般将有效血药浓度维持在0.7~1.5ng/ml即可,超过2.0ng/ml即为中毒水平。由于不同个体对该药敏感性不同,有效与中毒浓度仍有部分重叠。同一个体可能因电解质失衡、心功能变化、甲状腺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而改变心脏对其敏感性;在给药间隔不变时,稳态血药浓度的高低取决于维持药量;如掌握不当,仍可发生中毒或不足。李荣亮等采用放免法监测746例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者325例、偏低者99例,偏高者322例,大于治疗范围者中有12例出现中毒症状。

由于使用地高辛剂量不足或偏高的临床症状早期不易被发现并及时予以调整,易造成中毒或贻误治疗,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作为判断药物疗效和中毒的客观指标有较高临床意义。以前老年心衰患者应用地高辛的中毒发生率为44%,在经过较规范的TDM给药方案调整后,中毒发生率可降低到5%以下。

(一)不良反应与毒性表现

地高辛临床最危险的毒性反应为心脏毒性,可有低血压、期外收缩及各种心律失常,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大剂量时可降低窦房结自律性。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多在对窦房结抑制过度时产生,所以保持心室率是重要的,若心室率低于60次/min应注意地高辛过量。

胃肠道反应是常见也较早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流涎、腹泻及腹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眩晕、头痛、失眠、情绪改变、不安、定向不能、错乱、噩梦、激动、幻觉、手足感觉异常及全身无力,以及黄绿视、视觉模糊等严重中毒的症状,有助于判断地高辛是否过量,其他还可见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瘙痒、发热及关节压痛等。

地高辛安全范围狭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小,治疗量接近中毒剂量60%,血药浓度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开展血药浓度监测有临床意义。心电图提示有毒性反应的患者中约有90%的人地高辛血药浓度在2ng/ml以上。临床治疗的有效血浆浓度为0.5~2.0ng/ml,通常用地高辛作长期维持治疗,患者血浆浓度应低于2.0ng/ml;如果超出2ng/ml,即可视为中毒。

轻度中毒,停药即可自愈。对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室率快者,则需积极治疗,以免出现室颤,导致死亡。苯妥英钠可与洋地黄毒苷竞争受体结合部位而降低强心作用,可用于洋地黄类中毒的救治。当出现一定次数的室性期前收缩,或窦性心动过缓低于60次/min以及色视障碍等,都应及时停止用地高辛、排钾利尿药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于高龄患者或肝功能不全者,应注意减量。

(二)药物动力学因素

1.半衰期 地高辛消除半衰期t1/2为32~48h。6~8h血药浓度与心肌内血药浓度达平衡,过早过晚采血均不能正确反映血药浓度值。一般于给药后6h至再次给药前取血测定血药浓度。

2.服药时间 口服给药后0.5~2h起效,达峰时间2~6h,毒性消失需要1~2d,作用可维持3~6d。静脉给药后5~30min起效,达峰时间为1~4h,可持续作用6h。受肾功能的影响,血中的浓度因个体不同相差可达数倍。

3.吸收 地高辛的口服吸收不完全,主要在小肠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同一制剂不同患者的吸收变化差异显著,一般在50%~85%。不同厂家生产的地高辛片,甚至同一工厂生产的不同批号的地高辛片,其吸收程度彼此间可变动在20%~80%。虽然进餐可延迟吸收,但高脂膳食能使吸收量升高。静注给药时必须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4倍以上,以免出现沉淀。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全身小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

4.分布 地高辛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20%~25%,健康人的表观分布容积为6~10L/kg,吸收后2~3h广泛分布于心、骨骼、肌肉、肝、肾等全身组织。分布量的顺序依次为骨骼肌(65%)>肝(13%)>心(4%)>脑(3%)>肾(1.5%)。

5.代谢 地高辛在体内代谢较少,5%~10%进入肝肠循环的量也很少,约6.8%。在体内主要代谢物为20(22)-双氢地高辛,地高辛水解后,除形成地高辛苷元外,还生成双糖苷、单糖苷,后二者仍有生理效应。代谢物的量,随其生物利用度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使用生物利用度低的制剂时,多数患者可排出较多的还原产物。

6.排泄 地高辛60%~90%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从尿中排出,肾功能正常者其t1/2为32~48h,肾功能不全者可延长至80~120h。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服用地高辛后易出现血药浓度过高和中毒,应注意减量。通过非肾排泄的地高辛约占14%。

(三)个体因素

1.年龄 新生儿对地高辛敏感性不定,早产儿及未成熟儿对地高辛敏感。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排泄较慢易中毒。同一剂量即便是用小剂量0.125mg Q.d维持疗法,因个体差异、年龄和心肌病变程度等因素影响,也有15%左右的患者出现洋地黄中毒症状。

2.疾病 有胃肠道疾病者,可使地高辛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肝病时血浆蛋白较少,使地高辛与蛋白结合减少,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提高而易被代谢,故在肝病严重者地高辛的消除反而加快。地高辛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因此肾功能对其总清除率有决定性影响。甲状腺功能也直接影响地高辛的清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对地高辛清除率增加,用量也需要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对地高辛敏感性增高,可使地高辛的清除率略降或不变。有报道采用放免法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测定血清钾、镁浓度,其结果表明有23.25%高于有效治疗浓度,48.84%在有效范围内,27.91%低于治疗浓度;某些血钾偏低患者的血药浓度虽在正常有效范围内,亦出现了中毒样症状。同时低钾时,肾脏对地高辛的清除率降低而地高辛对心肌结合增加,易引起洋地黄中毒。

(四)制剂因素

同样的给药方法、给相同剂量的地高辛,可因生物利用度的差异,造成浓度过高或不足,而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患者服用相同剂量不同厂家生产的地高辛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有显著的差异,并可发生意外的地高辛中毒。不同厂家或批号产品生物利用度相差很大,血浓度测定结果可相差4~7倍。因此相同给药方案,可因制剂工艺所致吸收程度的差异,造成用药过量或不足。

(五)药物相互作用影响

地高辛是产生相互作用较多的药物之一,因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7%,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镁血症、老年肾功能低下、心肌缺血、氧等均可诱发中毒。常见如下:

1.血清中钾、镁等电解质浓度变化 对地高辛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低钾时心肌摄取地高辛的量增加,易致地高辛中毒。可使血钾降低的药物如排钾利尿药及糖皮质激素、两性霉素B等和地高辛合用时易诱发中毒,应注意补充钾盐。

2.免疫抑制药环孢素 可使地高辛浓度上升50%~100%,钙剂、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麻黄碱及其类似药能增加地高辛的毒性,在应用地高辛期间及停药后7d内忌用,绝对禁忌同时静脉注射钙剂。

3.其他药物

(1)新霉素、考来烯胺(消胆胺)、抗酸药、止泻剂(白陶土、活性炭等)、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硅酸镁、高纤维素食物、阴离子交换树脂、甲氧氯普胺、抗肿瘤药(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红霉素、四环素类、溴丙胺太林、洛哌丁胺、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美西律、维拉帕米、磺脲类、香豆碱类可影响地高辛吸收、分布,合用地高辛时可致毒性。

(2)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保泰松、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肝微粒体酶诱导剂合用地高辛时需增加地高辛的用量;停用后应及时减量。

(3)螺内酯、氨苯蝶啶、吲哚美辛减量,硝普钠、肼屈嗪(肼苯达嗪)等血管扩张药可加速地高辛肾脏排出,使其作用减弱和作用时间缩短,用量需相应增加。

(4)布洛芬、阿司匹林、普鲁苯辛等,可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地高辛与其同用时易致心律失常。锑剂等抗血吸虫药物有较强的心脏毒性,增加心脏应激性,与地高辛同用易引起中毒。

(5)儿茶酚胺耗竭剂如利舍平(利血平)、胍乙啶等能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地高辛与其合用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等。

(6)柳氮磺胺吡啶可降低地高辛活性;甲状腺制剂增加地高辛中毒危险;合用卡马西平,地高辛的血浓度降低,而卡马西平的血浓度增加。

含有蟾蜍的中成药制剂如六神丸、喉症六神丸、牛黄消炎丸、咽喉消炎丸、蟾蜍丸可与地高辛抗体产生交叉反应,使地高辛血浓度测定结果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