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来源于成本-效益分析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工程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然而,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却为时较晚。1966年,Rice的《估算疾病的成本》一文拉开了医疗领域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的序幕。1970年,Acton对心肌梗死的预防进行了成本-效益研究,首次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1977年,Weistein和Staton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为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必须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成本—效益分析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的研究和讨论,引起了医学工作者、药学工作者及医药卫生决策部门和人员的重视与关注。
1989年,美国创刊了《药物经济学》杂志;1991年,Hillman等人针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指出药物经济学研究缺乏固定、统一的标准,研究者的利益和政策倾向性可能影响研究设计,导致经济评价结果的偏倚,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减少研究误差的原则;1991年,Bootman等人编写了第一本药物经济学原理专著,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始于1993年,且研究初期仅限于理论探讨。随着对药物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步伐也在日益加快。最近两年来,在药物的使用环节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性地对各种预防、诊治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同时,也有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开始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用于指导药品的研究开发或促进药品的市场营销等;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一些高校已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或培养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但是就应用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尚处于自发性的起步阶段,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制订相应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规范或指南,也没有关于医药卫生决策需要参考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结果方面的明确规定,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尚未在我国有关的政府行为中得以体现。因此,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政府有关部门的规范和推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