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肿瘤药物耐药性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1.药物的转运和摄取过程障碍
(1)甲氨蝶呤: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动转运过程障碍。
(2)柔红霉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药物摄取障碍。
2.药物的活化障碍 氟尿嘧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抗药细胞中的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下降,不能充分将氟尿嘧啶活化为脱氧氟脲苷酸而发挥抗癌作用。
3.药物在细胞内保留时间的改变 巯基嘌呤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由于在抗药的急性淋巴和非淋巴细胞中,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升高,使得巯基嘌呤在体内的降解加速,在细胞内的保留时间缩短而达不到抗癌作用。
4.靶酶质的改变
(1)甲氨蝶呤: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本品与癌细胞的靶酶亲和力降低,而这种亲和力与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成正比。
(2)阿糖胞苷: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已活化的二,三磷酸化合物与耐药细胞DNA多聚酶的亲和力下降。
5.靶酶量的改变 甲氨蝶呤: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耐甲氨蝶呤癌细胞中二氢乙酸还原酶的量明显增高。
6.甾体激素受体蛋白的改变 皮质激素类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变性的癌细胞中受体蛋白发生变化。
(二)MDR逆转剂的研究
1.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钙离子通道阻滞药是最早发现的具有逆转MDR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抑制多药耐药基因编码P糖蛋白(Pgp)的合成及活性。
如维拉帕米已用于临床,若改变结构中苯环上的甲氧基和支链第7位上的取代基可使它的心血管毒性变小,逆转MDR的作用增强。目前在它的衍生物中R-VER和nor-VER的细胞毒性最小,逆转MDR的作用最强,双氢吡啶类,如苄普地尔已进入了临床研究。PAK-200在临床研究中已非常明显的表现出能使耐药细胞株KB-C2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增强。且作用为苄普地尔的50倍。
2.环胞霉素类化合物 (Cs)是一族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分离出25种以上密切相关的同系物。其中研究最多的是CsA。Cs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高度亲脂类药物,能与抗肿瘤药物竞争Pgp的结合位点,从而使抗肿瘤药物的外排作用降低,提高了细胞内肿瘤药物的浓度而达到逆转耐药作用。
3.抗激素类化合物 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是一种雌激素非完全拮抗药,其作为MDR逆转剂已经用于临床。另一种雌激素非完全拮抗药ICI164能完全逆转转染了mdrl基因的肺癌细胞对长春新碱的耐药;米非司酮化合作物RU486在低浓度时(1uM)就有抑制Pgp对抗癌药物的外排功能,以增加化疗药物的浓度.此外目前发现类固醇类化合物也具有逆转MDR的作用。
4.钙调蛋白抑制药 本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同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相似.主要为吩噻嗪类化合物,如三氟拉嗪、三氟丙嗪、氯丙嗪、氟奋乃静等。其中三氟拉嗪已进入临床研究,且能够明显延长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在敏感细胞中的滞留时间,并增加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
5.表面活性剂 吐温-80,聚乙烯乙二醇(PEG)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逆转MDR的作用,且体外研究中还发现具有双脂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比单脂的逆转MDR的作用强。此外脂肪酸的酸度,PEG的长度以及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逆转MDR的能力均有一定影响。
6.其他
(1)如西罗莫司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FK506能直接与Pgp结合,改变Pgp的外排药物功能,增加柔红霉素在MDR细胞内的浓度。
(2)喹啉类化合物MS-209,当体外浓度达到3μmol/L时,可明显增加阿霉素和长春新碱对耐药细胞的毒性。
(3)精胺的聚合物Poly-SPM可以分别降低长春新碱,阿霉素,VP-16以及紫杉醇对Dx5x细胞的IC50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