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是通过影响心肌电兴奋时程中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使其电生理特性的兴奋性、传导性等产生变化而起作用。Sicilian gambit原意为国际象棋中的一种开局法,作者引用此词是为了表示他们提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治疗学的新概念,而第一次会议正是在西西里的Taormina城召开。

临床绝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是通过影响心肌电兴奋时程中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使其电生理特性的兴奋性、传导性等产生变化而起作用。虽然各种药物所针对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以及其作用强度均有不同,但是就其总的药理学机制来说,具有如下特点:

(一)选择性抑制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选择性地作用于已经出现可诱致心律失常发生的病态(如缺血、牵拉等)组织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细胞作用偏弱。

(二)受体调节作用

药物与可兴奋膜的通道受体(如钠通道)结合的亲和力以及其后所产生的效应,受到跨膜电位或影响离子流量的闸门位置所调节。以钠通道为例,它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呈现备用(静息)、开放(激活)及关闭(失活)三种不同状态,这三种不同状态随着心动周期的改变而循环变化着。一般地说,药物(如膜稳定药等)在钠通道开放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最强,因此这时所呈现的钠通道阻滞作用最强;此外,当钠通道受体处于失活期时(即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亦很强;而在舒张期时,钠通道受体处于备用状态,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明显下降,药物从受体上解离出来。不同的药物对钠通道受体的结合和解离速率亦不一样,一般认为以利多卡因为代表的Ⅰb类膜稳定药的动力学速率最快,约为1s;而以氟卡尼为代表的Ⅰc类膜稳定药的动力学速度最慢,约为16s;以奎尼丁为代表的Ⅰa类膜稳定药则处于中间为5~10s。因此,心搏频率越高则药物发生的通道阻断作用越强(即所谓药物应用依从性特点),同理,不同药物所呈现的所谓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特点也是由此而产生。

(三)西西里策略(Sicilian gambit)

Sicilian gambit原意为国际象棋中的一种开局法,作者引用此词是为了表示他们提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治疗学的新概念,而第一次会议正是在西西里的Taormina城召开。西西里策略的基本内容即“治病求本”。根据这一策略,当医师治疗心律失常时,必须先弄清产生该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解剖上或功能上的),找出其易纠正参数(vulnerable factor),再针对此参数给药。例如,一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必须明确是何种机制,如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其发生部位可以是房室结(慢通道)或旁路(快或慢通道),其易纠正参数在于改变房室结动作电位,“治疗靶”是Ⅰ型Ca2+通道,因而Ca2+拮抗药或β阻滞药便可被选用。这个策略要求临床医师必须有丰富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而实际上,由于这些知识很复杂,所以至今Sicilian gambit仍未能定出一个易于掌握的分类法。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心律失常很难确定具体发病机制,亦很难找出其易纠正参数,因此这一策略的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受很大的限制,它的最终完善更有待于临床电生理诊断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