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30年奎尼丁被介绍应用于临床后很长时间里,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谓风毛麟角。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突飞猛进,现已有用于临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达数十种。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及掌握这些药物,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及归纳。过去曾有几种分类法,现在已基本采用VaughanWilliams分类法。
本法是Vaughan Williams于1971年提出,后经Harrison等加以修改。它主要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学特点,将众多的化学结构不相同药物归纳成四大类:钠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和钙通道阻滞药。
这种分类法亦存在很多缺点,每一类中的药物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例如Ⅲ类中溴苄铵、胺碘酮及索他洛尔除在抑制钾通道上作用一致外,其他作用就不一致;某些药物作用有跨越二类以上,如普萘洛尔兼有膜稳定作用。这种分类法亦不是根据药物对离子流的影响而作出的,同时未能考虑到药物动力学的差异;也未将临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某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洋地黄、组胺拮抗药等考虑进去。此外,根据CAST试验结果显示,依照此法所选出来的药物其抑制过动的作用虽好,但临床最终疗法颇有疑问;当然,以上种种的不足之处只能说明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的复杂性,临床心律失常的病因病理机制的差异,加上我们对这些问题了解的局限性,使得目前基本不可能找出一种理想的,能较合乎各方面要求的分类法。而VaughanWilliams分类法由于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归纳性强,特点突出便于临床医师记忆和应用,因此仍然被国际上公认为一种较好的分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