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钠通道阻滞药

钠通道阻滞药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INa故称为膜稳定药或快通道阻滞药,它们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及超射幅度,使其传导速度减慢,应激阈值升高,延长有效不应期。其中苯妥英由于可抑制洋地黄中毒时所出现的触发活动,并可改善洋地黄中毒时经常伴发的传导阻滞,因此使该药成为洋地黄中毒出现心律失常时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属于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INa故称为膜稳定药或快通道阻滞药,它们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及超射幅度,使其传导速度减慢,应激阈值升高,延长有效不应期。此外抑制几乎所有自律细胞的舒张期自动化除极化,对自律性抑制作用是药物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的必需条件之一。

钠通道阻滞药通常延长QRS时限以及房室结内传导(HV间期),同时亦延长心室肌、房室旁路组织及希浦系统的有效不应期,对于心房组织及房室结不应期的影响很少或很不一致。

(一)钠通道阻滞药

可分为a、b、c三个亚类:

1.Ⅰa类药物 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和吡美诺等,其特点是除了钠通道抑制作用外,对心室复极期有延长作用,对几乎所有心肌细胞(房室结、希浦系统及心房室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亦有明显的延长作用。它们的临床电生理效应为抑制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机制,同时抑制自律性,因此在临床上属于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此外,它们均可竞争性地抑制心脏胆碱能神经受体,阻断迷走神经兴奋作用,从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这一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心脏受迷走神经支配的范围及其张力水平。例如窦房结一般以迷走神经支配占优势,应用Ⅰa类药时窦性心率常不下降,甚至稍增快,除非是原来窦房结功能已受损伤。Ⅰa类药物对心肌复极有抑制作用,可引起Q-T间期延长,易诱致或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2.Ⅰb类药物 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Na内流抑制作用弱,而对K外流的促进作用大,对心肌的复极一般不影响J由于它们通常只对浦肯野纤维起作用,所以临床上多属于窄谱药,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其中苯妥英由于可抑制洋地黄中毒时所出现的触发活动,并可改善洋地黄中毒时经常伴发的传导阻滞,因此使该药成为洋地黄中毒出现心律失常时的首选药物。

3.Ⅰc类药物 包括氟卡尼、恩卡尼和普罗帕酮等,它们的特点具有强的钠通道抑制能力,对心肌的自律性及传导性有强的抑制作用,明显延长有效不应期,在消除冲动形成及传导异常上均有作用。临床上属于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消除室性期前收缩的效率很强,临床上曾对其寄予厚望,但CAST试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病死率,其确切机制仍不明确,考虑与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因此,它们的使用已明显减少。国外此类药物仅见零星报道,但在我国普罗帕酮(心律平)仍在继续使用。

(二)膜稳定剂

膜稳定剂中药物众多,化学结构又各异,因此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相差甚远,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药物具有活性代谢产物,有些活性代谢产物的抗心律失常强度甚至>原形药物,因此临床药物浓度监测对指导部分药物临床应用受限,有些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呈零级动力学速率(如苯妥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