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草药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

中草药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结果显示GFA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Na+,Ca2+和K+离子流,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延长ERP和提高致颤阈值而实现的。该药已在临床进入Ⅱ期抗心律失常试验,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效果。Dau已在临床试用于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度大,是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药。

(一)关附甲素

关白附子为黄花乌头的块根,从中提取的关附甲素(GFA)属C20萜生物碱。GFA对多种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乙酰胆碱诱发犬房颤模型均有防治作用,提示它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效果。

1.药理作用 GFA具有依浓度减慢窦性频率的作用,且与β和M受体无关,是直接作用于窦房结,证明是一新型结构的“特殊减慢心率剂”。GFA抑制豚鼠左房收缩力,不能翻转正阶梯现象对静息后增强作用明显减弱,提示GFA的负性肌力作用除抑制外Ca2+内流外,还可能与减少细胞内Ca2+释放有关。

2.作用机制 GFA在减慢心率的同时,对心肌收缩性、心排血量和心搏量均无明显影响,这对临床静脉用药是很有利的。小剂量GFA使豚鼠心肌细胞的APD延长,大剂量反而缩短,对Vmax的抑制有明显频率依赖性,对窦房结慢反应电活动有明显抑制;在低O2高K低pH条件下,使乳头肌快Na通道部分失活,而GFA仍抑制AP的APA和Vmax,ERP相对延长;用高K失活快Na通道出现的慢反应AP,GFA也抑制APA和1mm,延长ERP,提示对慢内向Ca2+流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最近发现,GF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K电流无明显作用,但对延迟整流K电流有明显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GFA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Na,Ca2+和K离子流,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延长ERP和提高致颤阈值而实现的。该药已在临床进入Ⅱ期抗心律失常试验,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效果。

(二)蝙蝠葛碱

蝙蝠葛碱(Dau)是从中药北豆根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实验证明对多种心律失常模型如电致颤、结扎冠状动脉及再复灌诱发心律失常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药理作用 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肌动作电位Vmax、APA有抑制作用,并延长功能不应期,降低自律性和兴奋性。膜片钳技术证明Dau具有抑制心室肌型钙电流,抑制延迟整流K电流及内向整流K电流和抑制Na电流,提示Dau对Ca2+,Na和K离子转运过程均有抑制,是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2.作用机制 研究证明Dau使麻醉犬心肌梗死诱发室性异位心律、室速及室颤发生率明显减少,并可抑制心肌梗死区(IZ)和非梗死区(NZ)浦氏纤维和心肌的APA,Vmax,最大舒张电位,延长APD90和ERP,使IZ和NZ的APD不均一性减小,且抑制IZ心肌Vmax的作用强于其对NZ的作用,可能促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Dau也可延长猫结扎冠状动脉引起缺血心肌单向AP的APD50,APD90及功能不应期,并降低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非缺血区功能性不应期离散度,是其治疗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它还有很强阻滞旁路前向传导的作用,因此对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有效。

Dau对试验性心肌缺血亦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这对冠心病或高血压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是有益的。Dau已在临床试用于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度大,是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