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引领呼唤体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外环境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情况和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南海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迎来新机遇。广佛同城、珠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粤港澳台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建设风起云涌,文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将为南海区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出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实施“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南海三大片区协调发展,加快带动城市、环境、产业和社会乃至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争创省文化改革发展综合示范区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化引领作为发展战略,体现出南海在佛山所具有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引领功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全区人民长期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要落实文化引领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南海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
文化体制改革是指执政党为了使文化发展能够适应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改变旧的文化发展体制等,并在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能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文化体制改革是以改革体制为核心,改革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制机制,包括文化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机制,以及为了适应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设计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传媒、文物、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领域。文化体制改革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通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命,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二是文化格局和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价值向度。简而言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需要
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是打破旧文化体制禁锢、破解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社会改革不相适应的难题的必然要求。在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受苏联文化体制影响较大,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绊脚石。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从“文革”混乱中摆脱出来的需要。经过“文革”的空前浩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文化体制生态进入濒危状态。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根本无法适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改革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文化上彻底终结了“文革”时期错误的文化发展理念,使文化从政治领域中逐渐游离出来。把文化发展由传统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中共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这是我党首次通过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拉开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中共十七大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3]中共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发展历程,解决了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多样性文化不断涌入,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不断传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4]这些不相适应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社会主义文化既要适应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又要能够适应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力量,因此,建立健全一套能够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竞生、碰撞的文化体制机制就自然成为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南海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海一直以经济建设引领社会发展,经济实力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南海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关乎产业升级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社会建设等系列瓶颈,而这些已成为阻碍区域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为此,南海努力跳出文化部门工作的“小文化”,树立“大文化”观念,以文化为切入点,让文化渗透到产业、环境、城市、社会等多方面,用文化“大旗”去引领产业、环境、城市、社会这“四匹骏马”前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获授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一)构建“大文化”格局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重大战略出台后,文化建设正式进入了南海区领导班子决策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酝酿中。2010年8月期间,南海区委区政府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逐渐明晰了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灵魂作用。2010年8月20日,南海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通过了《“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跳出“小文化”的局限,构建“大文化”格局,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即以文化为切入点,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文化与产业、环境、城市、社会乃至公民素质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在该计划中,按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将南海8个镇(街道)科学规划为东、中、西三大文化片区,并分别打造东翼“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中部“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西翼“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三张区域名片”,突出文化与城市建设、文化与产业转型、文化与环境提升共生共荣的“大文化”发展特色,实现同城异质、错位发展。文化建设,不再是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而是渗透到产业、城市、环境和社会乃至公民素质提升中的“大文化”;不再是局限于文化部门内部的工作,而是渗透到南海的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各村(居)。文化引领的理念提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二)推进大部制改革,理顺文化体制
南海属于佛山较早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区之一,2010年6月就已经开始顺德经验的大部制改革。2010年6月28日,南海区召开党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公布了《佛山市南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将原来的41个党政机构精简为16个。其中区委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5个工作部门,区政府设置9个工作部门和市公安局南海分局。改革以2009年顺德的方案为蓝本,在政府职能局的合并撤减上,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手法,并通过与党政机构合署办公,党政机构大幅度“瘦身”。这次改革大刀阔斧地将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党政部门进行整合,达到党政联动,高效行政的目的。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南海根据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做法,将区宣传部、文广新局、体育局、旅游局合并,将文化市场审批、执法职能移交市场监督管理局。大部制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大职能将更加凸现,确立“大文化”的工作观念和格局。在体制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区中心工作、社区建设、和谐南海建设相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要走与科技、金融、经贸、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围绕南海区关于民生、产业、环境、城市等重点工作部署,研究开展文化工作。
(三)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任何的改革探索,都需要有坚强的后盾和充足的保障,要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总结形成长效的机制体制。南海对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在实践中制订一系列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组织、政策、财政等保障机制,确保文化建设走上机制创新、制度保障的快车道。从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人才集聚发展、文化引领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企业上市、文化消费补贴、城市规划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领域、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等方面制订的12项配套制度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宏观也有微观,能有针对性地助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的顺利深入。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模式,及时指导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