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例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均不相符,故应除外。少数可位于远离脑室的脑实质内,起自胚胎期脑实质内残存的室管膜细胞。侧脑室枕角后端的室管膜下神经胶质可向邻近脑白质内生长延伸,使得三角区周围,即颞顶枕交界区异位的室管膜细胞瘤较常见。总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相对不典型,年轻患者幕上脑实质内大的囊性或者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且强化明显时应考虑此病。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视物不清1个月,伴头部胀痛加重9周。

查体:视力左0.4,右0.4。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阳性。眼底无水肿,动、静脉比例正常。无视野缺损。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无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右侧顶枕叶巨大脑脊液样囊性低密度病变。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闭塞(图6a)。增强后病变呈明显的环状强化,边界更为清楚(图6b)。

2.MRI 平扫显示病变呈均一的T1低信号(图6c)。增强后病变呈环状强化,其内侧壁可见一明显强化的壁结节(图6d)。病灶占位效应明显,但周围水肿相对较轻。

图6 幕上室管膜瘤
a、b.CT:平扫,右侧顶枕叶大的低密度囊性病变,边界较清,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闭塞;增强检查病变呈明显的环状强化;c、d.MRI:平扫,病变呈T1低信号;增强后病变呈环状强化,内侧壁近柔脑膜面见明显强化结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患者为带有壁结节的囊性肿瘤,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病变:

1.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典型表现为大囊带有壁结节,壁结节常位于柔脑膜面,可明显强化,囊壁的强化程度不一。本例应首先考虑该病。

2.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影像学可分为囊性和实性两种,囊性表现为囊带有壁结节,结节明显强化,囊壁的强化从无到明显,本例不能除外。

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以儿童、青少年多见,10岁为发病高峰,约50%发生在视交叉,30%发生在幕下区。偶见于大脑半球。可以表现为带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壁结节明显强化。本例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均不相符,故应除外。

4.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 表现为带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约50%可见钙化。因发病率低,故没有首先考虑。

本例术前诊断为:右侧顶枕叶占位,考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右侧顶枕叶硬膜张力高,脑沟变平,穿刺吸出囊液30ml,切开皮质见囊壁薄,囊腔前上方及内侧瘤结节约3mm×2mm×2mm,质软,色灰白,边界不清,血运丰富,分块切除囊壁,瘤结节送病理。

病理报告:右顶叶间变性室管膜瘤(Ⅲ级)。

【讨论】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多位于脑室内或脑室旁。少数可位于远离脑室的脑实质内,起自胚胎期脑实质内残存的室管膜细胞。侧脑室枕角后端的室管膜下神经胶质可向邻近脑白质内生长延伸,使得三角区周围,即颞顶枕交界区异位的室管膜细胞瘤较常见。多呈囊性或部分囊性。

其典型CT表现是:侧脑室三角区或前角周围等或混杂密度较大肿块,内有较大囊变和(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一般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由于瘤内出血、囊变、钙化使信号不均匀。

总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相对不典型,年轻患者幕上脑实质内大的囊性或者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且强化明显时应考虑此病。

(傅 悦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