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侧侧脑室肿瘤一般是什么瘤

右侧侧脑室肿瘤一般是什么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发病率,本例诊断:右侧侧脑室体部肿瘤累及第三脑室前部,考虑:①中枢神经细胞瘤;②室管膜瘤;③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是,位于侧脑室内,与透明膈或脑室壁关系密切,CT上约半数病例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中枢神经细胞瘤分化较好,手术后不易复发。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剧烈头痛,以顶部为主,每次持续约1h,伴呕吐,近几日出现记忆力减退,左侧肢体麻木,不伴抽搐。

查体:四肢肌力Ⅴ级,腱反射正常,左侧Gordon征阳性,Babinski征可疑阳性。

【影像学检查】

1.CT 右侧侧脑室体部不规则略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欠清,大小约3.0cm×4.0cm(图11a)。

2.MRI 右侧侧脑室体部可见一较大卵圆形肿块影,主要呈T1稍高、T2等信号,其内有多个小囊状T1低、T2高信号区(图11b、c)。病变边界清楚,向前突入右侧侧脑室前角,向下延伸至第三脑室前部。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均扩大,以右侧侧脑室为著。增强检查上述病变呈明显强化,其内囊性区无强化(图11d)。病变与右侧脑室外侧壁关系密切,透明膈及右侧侧脑室脉络丛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

图11 中枢神经细胞瘤
a.CT:平扫,右侧侧脑室体部不规则略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欠清;b~d.MRI:平扫,右侧侧脑室体部卵圆形肿块影,主要呈T1稍高、T2等信号,其内有多个小囊状T1低、T2高信号区,透明膈受压向左侧移位;增强检查,上述病变呈明显强化,但囊变区无强化,病变与右侧脑室外侧壁关系密切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右侧侧脑室体部占位性病变,主要应与发生于侧脑室内的肿瘤相鉴别,侧脑室体部常见的肿瘤有: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常侵犯邻近脑实质并伴有瘤周水肿,本例病变周围脑实质未受累,可以除外该病。

2.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室间孔区,几乎均与结节性硬化伴发,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3.室管膜瘤 多见于儿童,但在30岁左右有另一个小发病高峰,发生于幕上者多位于脑室外,肿瘤囊变、钙化常见,增强检查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4.中枢神经细胞瘤 多见于年轻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近室间孔区,其内囊变、钙化常见。

5.少突胶质细胞瘤 钙化、囊变常见,部分肿瘤邻近脑实质可无明显水肿及异常强化影。

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发病率,本例诊断:右侧侧脑室体部肿瘤累及第三脑室前部,考虑:①中枢神经细胞瘤;②室管膜瘤;③少突胶质细胞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肿瘤位于侧脑室内,色灰白,质软,血运丰富。肿瘤起自右侧侧脑室前下部,并突向透明膈,向后延伸至右侧侧脑室枕角。

病理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WHO分级Ⅱ级)。

【讨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0.1%~0.5%。常发生于中青年人,发病年龄为20~3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多以脑积水的症状和体征就诊。肿瘤起自透明膈或侧脑室室管膜下残存的神经元。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是,位于侧脑室内,与透明膈或脑室壁关系密切,CT上约半数病例可见大小不等的钙化。MRI上肿瘤信号不均,常见多发囊变区,增强后病变多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分化较好,手术后不易复发。

(张 泉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