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6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a.CT:平扫,右侧顶枕叶可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缘呈等密度,内部呈稍低密度;b~d.MRI:增强检查,肿块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病变周围水肿与占位效应明显1.脑脓肿 患者多有明确的感染、发热病史,抗感染治疗有效。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大多数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肿瘤细胞排列紧密,DWI上多呈高信号。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不伴咯血,服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出现白细胞降低,服用“利血生”后好转。入院前5d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数次,无发热,双下肢无力,视力下降。

查体: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右视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影像学检查】

1.CT 右侧顶枕叶可见类圆形占位,密度不均,病变边缘呈稍高密度,内部呈稍低密度,病变周围可见大片低密度水肿(图16a)。

2.MRI 增强检查,上述病变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其中心部分无强化,环壁厚薄不均。病变累及皮质及皮质下区白质,边界清楚。病变周围水肿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图16b~d)。

图16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a.CT:平扫,右侧顶枕叶可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缘呈等密度,内部呈稍低密度;b~d.MRI:增强检查,肿块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病变周围水肿与占位效应明显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右侧顶枕叶单发占位性病变。病变呈明显环状强化,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明显。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病变:

1.脑脓肿 患者多有明确的感染、发热病史,抗感染治疗有效。病变于增强检查呈规则的环状强化,环壁厚薄均匀,内壁光滑,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2.单发转移瘤 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病变于增强检查呈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强化区。

3.胶质母细胞瘤 多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但位置表浅者也不少见,病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检查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壁多不规则,常见壁结节。

本例诊断:右顶枕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不除外。

【手术记录与病理】

脑组织张力较高,脑表面黄染,脑表面下0.5cm可见肿瘤组织,呈紫红色,质地中等,体积约4cm×3cm×3cm,病变血运丰富,中央部有坏死,无包膜,周围脑组织水肿,沿水肿带分离切除病灶。

病理诊断:B细胞性中心母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讨论】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大多数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起源不明,可能起自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好发年龄为45~55岁,可单发或多发;病变好发于近中线的深部脑组织,以幕上分布为主,最常见于额叶深部,其次为枕、顶、颞叶深部、丘脑和小脑半球,部分病变还可经胼胝体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影像学表现:病变呈稍高密度,边界清楚或不清楚,钙化、囊变坏死及出血均少见,MRI上多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增强后明显强化。由于肿瘤细胞排列紧密,DWI上多呈高信号。

本例误诊的原因是病变单发且呈环状强化。环状强化的淋巴瘤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张 泉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