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皮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头皮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系统检查未见确切异常。图21 头皮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a.X线:双侧顶骨近矢状缝处骨皮质不连续,部分骨质缺如;b~d.MRI:病变位于中线区,平扫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信号略不均。本例颅外头皮肿块较颅内部分大,支持病变起自头皮软组织,故本例不能除外该诊断。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是一种具有神经分化潜能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100万,而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为2%~5%。

【临床资料】

患者男,9岁。主因头部外伤后头顶部肿胀3个月入院。

查体,头顶中央局部可见一直径约6cm肿块,质中,边界较清,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确切异常。

【影像学检查】

1.X线 双侧顶骨近矢状缝处骨皮质不连续,部分骨质缺失(图21a),周围无反应性骨增生硬化,局部颅骨无膨胀性改变。

2.MRI 双顶部中线区可见一肿块,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信号略不均,形态规整,边缘清晰(图21b、c)。肿块穿通邻近顶骨骨质于头皮下形成软组织肿块。局部顶骨骨质缺失。肿块压迫上矢状窦;增强后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图21d),邻近硬脑膜可见线样强化。

图21 头皮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a.X线:双侧顶骨近矢状缝处骨皮质不连续,部分骨质缺如;b~d.MRI:病变位于中线区,平扫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信号略不均。肿物形态规整,边缘清晰,邻近顶骨骨质缺失、上矢状窦受压;增强后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线样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儿童颅脑中线区肿块,累及颅内、板障及头皮下软组织,伴两侧顶骨骨破坏,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病变:

1.原发于颅骨的肿瘤 病变常以板障为中心向颅内外延伸,与本例相符,但本例病变区颅骨膨胀性改变不明显,且儿童常见的颅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血管瘤、骨髓瘤等,无论从病灶数目、MRI信号以及强化方式均难以解释,因此不应首先考虑。

2.脑膜起源的肿瘤 如脑膜瘤,好发于静脉窦附近,可造成局部颅骨破坏,甚至形成头皮下软组织肿块,均与本例相符,但儿童脑膜瘤发生率低。

3.颅骨转移瘤 可单发或多发,多为溶骨性骨破坏,增强后为明显强化肿块,但本例发病年龄小,故不应首先考虑。

4.头皮软组织肿块 可侵犯颅骨并向颅内延伸。本例颅外头皮肿块较颅内部分大,支持病变起自头皮软组织,故本例不能除外该诊断。

本例术前诊断为双顶部肿块,伴顶骨破坏及头皮下肿块,考虑脑膜起源的肿瘤,恶性可能性大。

【手术记录与病理】

取顶部马蹄形切口,于顶部中线见以颅骨板障为中心的占位性病变,大小约5.5cm× 5.0cm×2.5cm,无包膜、紫红色、质韧,血运丰富,颅骨受侵而呈现缺损,硬膜、骨膜、帽状腱膜及帽状腱膜下层均受累。

病理:(头顶中央头皮下侵入颅内)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MPNST)。

【讨论】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MPNST)是一种具有神经分化潜能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100万,而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为2%~5%。MPNST占软组织肉瘤的5%~10%,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在身体中轴处,以四肢近端、躯干及头颈部多见,还可见于腹膜后、胸壁、脊柱、乳腺等。肿瘤常和大神经干有联系,如:坐骨神经、臂丛或骶神经丛等,但约1/3的病例与神经干没有联系。

MPNST可由神经纤维瘤恶变,也可原发,少数为神经鞘瘤恶变。MPNST的细胞构成复杂且多样,包括神经膜细胞、神经束膜细胞、纤维母细胞以及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等。因此病理诊断较为困难,常需要与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滑膜肉瘤等鉴别,有时可误诊。

MPNST影像表现无特征性,常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实性或囊实性,浸润生长,边界清楚或不清,增强后强化明显。本例病变主要位于头皮下软组织,且颅外头皮肿块较颅内部分大,支持病变起自头皮软组织,但进一步定性仍有困难。

(郭 慧 张 敬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