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鞍旁强化的表皮样囊肿

鞍旁强化的表皮样囊肿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皮样囊肿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1.5%,为神经管闭合时期卷入上皮细胞所形成,外伤与穿刺亦可继发表皮样囊肿,一般无性别差异,多在30岁前发现。本例为鞍区表皮样囊肿,其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应考虑到脑膜瘤、血管外皮瘤、神经源性肿瘤、动脉瘤、转移瘤、蛛网膜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而本例表皮样囊肿有强化,更加混淆了诊断,造成诊断错误,病变内信号混杂考虑与脂肪成分有关。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头痛2~3年,近3~4个月加重,以前额为主,无恶心、呕吐。

体检: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未引出病理反射。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示左侧鞍旁高低混杂密度肿块,边界较清楚,邻近左侧蝶骨小翼及左颞骨岩部骨质受压变薄(图24a,b)。

2.MRI 平扫肿块在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图24c),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未被抑制(图24d),T2WI上肿块前部呈极低信号(图24e)、肿块后部主要呈高信号(图24f),肿块边界清楚,邻近脑质受压。增强检查肿块周边线样明显强化、内部轻度强化(图24g)。

3.DSA 左侧颈内动脉未见异常(图24h)。

图24 鞍旁强化的表皮样囊肿
a、b.CT:平扫,左侧鞍旁高低混杂密度肿块,邻近左侧蝶骨小翼及左颞骨岩部骨质受压变薄;c~g.MRI:平扫,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1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未被抑制,T2WI肿块前部呈极低信号,后部呈高信号;增强检查周边线样明显强化、内部轻度强化;h.DSA:左侧颈内动脉未见异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例为年轻女性,左侧鞍旁颅内脑外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包括:

1.三叉神经瘤 是鞍旁较为常见的肿瘤,可同时侵犯中颅后窝,呈哑铃状,若伴有出血,在T1WI上可呈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多见,一般血供丰富,强化明显,本例信号混杂、明显强化支持此类肿瘤。

2.鞍旁动脉瘤 起源于颈内动脉(30%~35%)或大脑中动脉分歧部(20%),本例虽在T2WI上有极低信号,但信号混杂,与动脉瘤表现不符,并经DSA排除。

3.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可因为含有脂肪成分而出现短T1信号,但一般均不强化,本例不支持。

4.脑膜瘤 鞍旁脑膜瘤可起源于海绵窦、前床突、鞍膈及邻近的蝶骨嵴、岩尖部脑膜,本例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均不支持脑膜瘤的诊断。

5.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类似于脑膜瘤,T2WI上信号较高,增强检查也明显强化,并可有硬膜尾征,本例信号特点不支持。

因此综合本例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为鞍旁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手术记录与病理】

肿瘤位于左侧颅中窝颞极内下方、硬膜外,穿刺未抽出液体,有包膜,包膜内豆渣样物,质软,血供不丰富,前部内容物为白色、后部为暗绿色。

病理诊断:(左侧鞍旁)表皮样囊肿。

【讨论】

表皮样囊肿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1.5%,为神经管闭合时期卷入上皮细胞所形成,外伤与穿刺亦可继发表皮样囊肿,一般无性别差异,多在30岁前发现。硬膜下表皮样囊肿约占90%,板障内占10%,脑内罕见;其中脑桥小脑角区可达50%,鞍上与鞍旁各约占7%。

平片仅可发现颅骨缺损伴硬化边或颅骨受压改变。血管造影上无染色,仅表现为占位征。CT密度近似于脑脊液,10%~25%可有钙化。MRI T1WI和T2WI上信号均稍高于脑脊液,少数病变由于含有脂肪在T1WI可为等或高信号,增强检查绝大部分无强化。

本例为鞍区表皮样囊肿,其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应考虑到脑膜瘤、血管外皮瘤、神经源性肿瘤、动脉瘤、转移瘤、蛛网膜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而本例表皮样囊肿有强化,更加混淆了诊断,造成诊断错误,病变内信号混杂考虑与脂肪成分有关。

本例表皮样囊肿MRI信号不典型,且有强化,较为罕见,应注意与脑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

(孙志华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