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交叉炎性肉芽肿

视交叉炎性肉芽肿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理上为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当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时即称为炎性肉芽肿。本例提示当发现鞍上区强化明显的实质性肿块时,应想到炎性肉芽肿的可能,对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患者年龄和周围结构特别是脑膜的改变以及脑实质内有无病变,抗感染治疗后复查甚有必要,炎性肉芽肿经抗感染治疗后可明显缩小或消失,可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手术。

【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头痛伴闭经6个月,左眼失明5个月,多饮、多尿4个月。

体格检查:左眼失明,两侧瞳孔不等大,右∶左=2.5∶5mm,右眼对光反射灵敏,左眼对光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

MRI:增强检查,鞍上视交叉走行区不规则形肿块影,强化明显,其内可见点状无强化区。肿块边界清楚,下缘与垂体上缘分界不清;向前双侧视神经颅内段末端受累;肿块沿视束向后延伸,后缘达脚间池及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显示不清。双侧额部硬脑膜明显增厚,呈带状强化,厚度不均(图29)。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有视交叉形态改变而无位置变化提示本例病变为视交叉起源,应与以下鉴别:

1.视路胶质瘤 60%~80%可累及视交叉,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15%的胶质瘤发生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一般表现为视交叉增粗,常形成肿块,视神经或(和)视束同时受累,还可发生蛛网膜下腔播散。典型的视交叉胶质瘤为T1低、T2高信号,没有囊变及钙化,常有异常强化。

2.炎性病变 视交叉常呈弥漫性增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也可呈边缘强化,常有周围结构的受累。本例双侧额部硬脑膜明显增厚,呈带状强化,更支持为炎性病变;但因为病变呈肿块样改变,视交叉及视束增粗不均匀,不能完全除外视交叉胶质瘤伴脑膜侵犯的可能性。

3.视交叉转移瘤 少见,多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向颅内侵犯,表现为球内肿块经视神经向视交叉蔓延,视神经和视交叉均增粗,本例不支持。

4.视神经脑膜瘤颅内蔓延 呈等T1等T2信号,脑膜有强化,但视神经及视交叉不会强化,呈“轨道征”,本例可排除。

因此,本例诊断为视交叉炎性病变,视交叉胶质瘤待除外。

【手术记录与病理】

全麻下鞍上占位切除术,术中手术显微镜下见肿块呈苍白色,边界较清,无包膜,分块切除肿块,质脆,可见视交叉、双侧视束及视神经增粗,肿块从视交叉发出,切断视交叉左侧视神经外侧2/3纤维,内侧1/3纤维保留,右侧视神经上残余肿块未切除,保护被挤至后方垂体柄。

病理结果:为肉芽肿性病变,考虑结核可能性大。

【讨论】

图29 视交叉炎性肉芽肿
a~d.MRI:增强检查,鞍上不规则肿块,强化明显,向前累及颅内段视神经末端,后缘达脚间池及第三脑室前部,鞍上肿块与垂体上缘分界不清。左额硬脑膜明显增厚,呈带状强化(△)

颅内肉芽肿是一种慢性炎症形成的结节状病灶。病理上为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当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时即称为炎性肉芽肿。颅内感染性特异性肉芽肿以结核性、寄生虫性及真菌性多见,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多为细菌感染致慢性脓肿而形成的炎性肉芽肿。视交叉炎性病变常伴有周围结构炎症,单发于视交叉者少见,常表现为视交叉弥漫性增粗,增粗程度较均匀,邻近脑膜常有受累。本例提示当发现鞍上区强化明显的实质性肿块时,应想到炎性肉芽肿的可能,对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患者年龄和周围结构特别是脑膜的改变以及脑实质内有无病变,抗感染治疗后复查甚有必要,炎性肉芽肿经抗感染治疗后可明显缩小或消失,可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手术。

(杨桂芬 孙志华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