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13岁。双下肢无力18个月,小便困难1年余,加重伴双下肢疼痛1个月。
体格检查:胸7~8脊髓平面下痛觉过敏,以左侧为重。双下肢肌力减弱,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MRI:平扫示胸髓肿胀,近脊髓圆锥处可见T1等及稍高T2高信号肿块,边界不清(图37a、b)。增强检查示肿块呈不均一轻度强化,胸髓背侧脊蛛网膜下腔内可见线状及结节状强化(图37c、d)。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例为儿童,男性,胸髓内占位性病变并沿脊蛛网膜下腔播散,考虑为肿瘤性病变。易沿蛛网膜下腔播散的髓内肿瘤主要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1.室管膜瘤 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儿童较多见。病理上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及脊髓终丝的室管膜细胞,分为黏液乳头型和细胞型,前者好发于脊髓圆锥和终丝,后者好发于颈段脊髓。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与邻近脊髓组织多分界清楚。室管膜瘤易种植性转移,并形成空洞,还易出血、囊变,在CT或MRI上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增强检查一般呈明显不均一强化。
2.星形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部位,但以颈髓或胸髓常见。病理上起源于脊髓的星形细胞,常呈浸润性生长而与正常脊髓组织分界不清,多为多个节段受累,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脊髓。星形细胞瘤可继发囊变、空洞,沿蛛网膜下腔播散也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
图37 胸髓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并脊蛛网膜下腔播散
a~d.MRI:平扫,近脊髓圆锥处髓内见T1等及稍高T2高信号肿块;增强呈不均一轻度强化,胸髓背侧脊蛛网膜下腔内可见线状及结节状强化(▲)
本例肿瘤与脊髓分界不清,强化程度不明显,且见于儿童,因此综合考虑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
【手术记录与病理】
切开硬膜,见马尾、圆锥部及脊髓膨出椎管。脊髓呈紫红色,血管增多,膨大明显,已无法分辨出正常脊髓组织,且马尾神经间亦充满肿瘤组织,局部有硬膜下积液,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于马尾神经间取出质软紫红色肿瘤。
病理诊断: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有局部间变(Ⅱ~Ⅲ级)。
【讨论】
星形细胞瘤是脊髓内第二好发肿瘤,发生率仅次于室管膜瘤,占髓内肿瘤的30%,也是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好发年龄是10~25岁。其他星形细胞肿瘤也可发生,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但较为罕见。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受累节段脊髓梭形肿胀,常累及2~3节脊髓,甚至整个脊髓。C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可见低或等密度肿块,CTM可显示相应节段蛛网膜下隙的改变。MRI在定位、定量、定性诊断上明显优于CT。髓内星形细胞瘤一般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无强化,或轻到中等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室管膜瘤。肿瘤可因囊变、出血而密度或信号不均,可沿软脊膜播散,特别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主要应与室管膜瘤相鉴别,后者多累及马尾神经及终丝,较为局限,囊变及出血概率更高,多并发空洞,强化明显,鉴别应不困难。
本例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根据其沿软脊膜播散的特点,应考虑病变有间变可能。
(孙志华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