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舌后腺多形性腺瘤伴脂肪化生

舌后腺多形性腺瘤伴脂肪化生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形性腺瘤是涎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口腔内的迷走小涎腺组织也可发生本病。口腔内小涎腺分布于腭、唇、颊、舌、口底和磨牙后区的黏膜层,因此,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上述任何部位,其中最好发部位为腭部,其次为咽旁间隙,其他部位少见。多形性腺瘤发生于舌根者少见,内部明显脂肪化生者更少见。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发现舌根部无痛性肿物1周,不影响进食,无语言障碍。

查体:舌正中可见一肿物突出舌体表面,约2.3cm×2.0cm×0.8cm,表面光滑,无破溃,有血管覆盖,质地中等,无压痛,基底界限不清,无囊性感;右侧颌下可触及一约1.0cm×0.8cm大小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MRI:平扫示舌根部一类圆形结节,突入口咽腔,边界清楚,有轻度分叶。T1WI上呈明显高信号,内部见少许低信号(图54a);T2WI上结节亦以高信号为主,内部见少许等信号(图54b、c);脂肪抑制T2WI上原高信号区信号明显抑制,与T2WI上的等信号区相对应部分呈高信号(图54d)。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无侵犯。双侧颈部及咽旁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54 舌后腺多形性腺瘤伴脂肪化生
a~d.MRI:平扫,轴位T1WI舌根处见类圆形结节,呈明显高信号,内部见少许低信号,边界清楚,突入口咽腔();轴位和冠状T2WI,结节以高信号为主,内部见少许等信号();脂肪抑制冠状T2WI,结节信号明显抑制,与T2WI上的等信号区相对应部分呈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舌根处含脂肪成分肿块,边界清楚,无邻近结构侵犯,具良性肿瘤的特点。可能的病变包括脂肪瘤、分化较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脂肪瘤及皮样囊肿等。

1.舌根处脂肪瘤 很少见,且本例病变内部信号并不均匀,尚含有软组织信号成分,可排除了脂肪瘤的可能。

2.分化较好的脂肪肉瘤 可见软组织成分和脂肪成分并存,但以软组织成分为主,且肿块边缘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邻近组织可见水肿,MR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其软组织成分可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3.血管脂肪瘤 常于肿瘤实质内夹杂少量脂肪组织,T1WI表现为低信号肿块内散在少量高信号,T1WI脂肪抑制高信号消失,T2WI呈明显高信号,明显均一强化。

4.皮样囊肿 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滑的囊性病变,囊壁于T1、T2WI均呈等信号,内容物为T1WI高信号,信号均一,脂肪抑制序列信号强度明显降低,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

由于本例未行增强检查,平扫初步印象:考虑舌根处含脂肪成分良性肿瘤,建议MRI增强扫描。

【手术记录与病理】

牵拉舌体至口外,暴露舌根肿物,于舌根肿物周缘0.5cm做梭形切口,切开舌根黏膜至肌层,连同肿物蒂部一并切除。术中见肿物为结节状,上部为一圆形2cm×2cm×2cm,连接一结节状蒂,约1.0cm×0.8cm×0.8cm,包膜完整,质地中等硬度,实性。

病理诊断:(舌根部肿物)舌后腺多形性腺瘤伴脂肪化生。

【讨论】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口腔内的迷走小涎腺组织也可发生本病。口腔内小涎腺分布于腭、唇、颊、舌、口底和磨牙后区的黏膜层,因此,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上述任何部位,其中最好发部位为腭部,其次为咽旁间隙,其他部位少见。多形性腺瘤的“多形性”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多形性,常于上皮及变异肌上皮细胞成分间混有黏液样或软骨样组织。大体病理上,多形性腺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有较完整包膜,剖面实性,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可见淡蓝色的软骨样组织、胶冻样半透明的黏液样组织,瘤体较大者可有囊变。

在影像学上,<3cm者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结节影,边界清楚。CT上呈等或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其内偶见点状钙化;MRI上以等信号为主,信号均匀,有时内部可见小的囊变区,呈明显T2WI高信号。

多形性腺瘤发生于舌根者少见,内部明显脂肪化生者更少见。但通过分析本例,在口腔黏膜下的单发、含脂肪成分的肿块除了脂肪瘤、血管脂肪瘤、皮样囊肿等常见含脂肪成分肿瘤外,也应考虑到多形性腺瘤的可能,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鉴别上述病变有一定帮助。

(张 权 李 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