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主因咳嗽2个月入院,无痰,无发热。口服抗生素无缓解。
体检: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4.26×1012/L,血红蛋白81g/L,白细胞6.8×109/L(中性0.7,淋巴0.28)。
【影像学检查】
1.胸片 右肺门增大,右肺门旁单发肿块影,外缘光滑,考虑为良性可能性大。
2.CT 平扫示右肺门增大,右侧纵隔旁软组织密度肿块,外缘光滑、规则,大小约为3.5cm×4.5cm×4.5cm,与右肺门结构、纵隔分界不清。平扫CT值约为62.6Hu。中叶内侧段支气管狭窄。纵隔内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隆突下、后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图90a~d)。增强后右肺门区纵隔旁肿块、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明显均一强化(图90e、f)。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右侧肺门、纵隔多发结节和肿块,考虑为肿大淋巴结,并有明显强化。首先考虑淋巴源性病变可能性大,肉芽肿性病变不能除外。需要鉴别的疾病:
1.淋巴瘤 纵隔、肺门多组淋巴结肿大,多为前中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双侧多见,可融合成块。多轻、中度强化。
图90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a~d.CT平扫:右肺门增大,右侧纵隔旁软组织密度肿块,外缘光滑、规整,内缘与右肺门、纵隔分界不清。中叶内侧段支气管狭窄。纵隔内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隆突下、后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e、f CT增强:右肺门区肿块、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明显均一强化
2.支气管肺癌并淋巴结转移 主要表现为肺门区不规则肿块,可有支气管狭窄、阻塞等。
3.胸内淋巴结结核 以中纵隔及双肺门、气管旁淋巴结受累为多,可为一组或几组淋巴结肿大,受累淋巴结边界不清,与周围粘连,可多个融合,呈软组织肿块。钙化较为常见。肿块较大时常可见到不均匀环形强化。
4.结节病 多见于20~40岁,女性略多,多表现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增大,境界清楚,多不发生融合。单侧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增大少见。
5.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结增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肺门、纵隔局限性或多发性淋巴结肿大,由于其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可有钙化。
【手术记录与组织病理】
开胸手术探查纵隔淋巴结普遍增大,右肺中叶近肺根处一肿块5.0cm×5.0cm×4.0cm,与纵隔淋巴结融合,与肺动脉粘连。
术后病理:(右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符合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血管透明变性型。
【讨论】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Castleman病、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淋巴滤泡增生性淋巴结病,为纵隔肿瘤样表现、少见的良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可表现为单个纵隔淋巴结肿大,偶见为全身性病变。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调节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可见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居多。最常发生于纵隔淋巴结,也可见于肺门淋巴结及颈部、腋窝、肠系膜、阔韧带和腹膜后淋巴结。淋巴结明显肿大,直径3~7cm,最大可达16cm,常呈圆形,包膜完整,界限清楚。临床分型:局限性,多见,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复发,多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孤立性肿块;多中心性(全身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并可累及脾,多伴发热、乏力、消瘦、贫血、血沉快、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组织学类型分为:①玻璃样血管型(hyaline-vascular type,HV),最多见,约占90%,多为局限性,多无症状,增强CT示肿大淋巴结呈明显均一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②浆细胞型(plasma cell type,PC),较少,约占10%,多为多中心性,淋巴结强化程度比HV型低,并可伴肺实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小叶中心性结节、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等。PC型属瘤前病变,可继发恶性淋巴瘤、kaposi肉瘤。
Castleman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HV型,但确诊依靠病理。
(赵 杰 于铁链 曹 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