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无明显诱因反复腹痛1个月余,伴发热2d(38℃左右)。腹痛以剑突下及左上腹为著,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无腹胀、恶心、呕吐。患者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腹平软,剑突下及左上腹有压痛。剑突下5cm处可触及肝脏,质中等。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乳酸脱氢酯(LDH)280U/L;甲胎球蛋白(AFP):1.81ng/ml;糖链抗原(CA)19-9:10.54U/ml;CA242:0.07U/ml;阿米巴滋养体(-)。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肝实质回声欠均匀,左叶可见11.0cm×9.0cm低回声区,边界轮廓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2.CT 平扫于肝左叶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占位病灶,边界模糊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CT增强示病灶周边及“簇状”内隔轻度强化,病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图111a~c)。
3.核素显像 PET检查,肝左叶高代谢肿块,考虑恶性肿瘤伴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11d)。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肝左叶巨大低密度肿块,增强为病变边缘及内隔轻度强化。病变的定位较为明确,即病变局限在肝左叶,无肝外侵犯,但是,确定病变的性质较为困难。首先,患者有发热史,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有缓解,并表现为环状强化,应考虑肝脓肿可能性。在文献《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87-190)中不典型肝脓肿被定义为:缺乏中央均匀的坏死液化区、周边的“环靶征”及病灶内积气等典型肝脓肿特征性CT表现的一类肝脓肿。本例即缺乏病变中央的坏死液化区、积气及环靶征,AFP不高,并有发热史,均支持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然而,本例病变中心“内隔”形态紊乱,呈不规则的“簇状”表现,病灶强化后范围较平扫无变化或轻度减小,以及病灶壁显示僵硬而不规则,均不支持肝脓肿病变的诊断。
图111 肝脏恶性囊实性肿瘤
a~c.CT增强检查:病灶周边及“簇状”内隔轻度强化(↑),病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d.PET-CT检查:肝左叶高代谢肿块,考虑恶性肿瘤伴肝门区淋巴结转移
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应考虑以下诊断:胆管细胞癌;胆管细胞囊腺癌;肝细胞癌;肝转移癌;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
1.胆管细胞癌 多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其内可见钙化及坏死灶,呈延迟强化。AFP多为阴性,癌胚抗原及血清糖链抗原19-9常增高。
2.胆管细胞囊腺癌 亦起源于胆管细胞,胞质内含有黏液空泡,常具有分泌黏液功能。一般无肝硬化病史,AFP常为阴性。在CT上其实性部分呈软组织密度,囊内密度极低,囊壁薄厚不均,可有乳头状突起,增强时实质部分、囊壁及纤维内隔均有增强表现,内隔显示极不规则。
3.巨块型肝细胞癌 在CT增强的早期,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有时可显示动静脉分流及肿瘤供血动脉,增强中晚期常可显示门脉癌栓及假性包膜。而本例患者并无以上表现,并且无肝炎史,无消瘦及纳差,AFP为阴性,超声提示门脉无扩张,血流通畅,以上几点均不支持肝细胞癌的诊断。
4.肝转移癌 增强CT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然而较大的单发转移灶也可出现不规则内隔。
【手术记录与病理】
超声引导下穿刺至低回声区,以50ml空针抽吸,未抽出液体,考虑可能为肝左叶实性占位,故用10ml空针负压吸引状态下抽吸,抽出少量红色物质,涂片两张送病理。
病理回报:肝抽取液内可见肿瘤细胞。
【讨论】
通过对该例讨论,我们认为CT鉴别肝脏肿瘤性与炎症性病变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变强化方式和程度;②增强前后病灶范围变化;③病变“壁”及“内隔”形态;④肝内有无子灶;⑤门脉及胆道情况。当CT鉴别肝脏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困难时,行穿刺活检或PET检查对明确诊断有较大帮助。
(刘广宇 白人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