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81岁。主诉:患者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满,排气、排便减少,伴有恶心、反酸。近10天发作性呕吐2次。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发育中等,神清,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存在。体温36.3℃;脉搏86/min;呼吸18/min;血压110/70mmHg(14.7/9.3kPa)。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1×109/L;红细胞4.13×1012/L;血红蛋白117g/L;血糖5.1mmol/L;尿、便常规(-);AFP,2.91μg/ml;癌胚抗原,0.7μg/ml;糖链抗原(CA)19-9,10.16U/ml;CA242,3.35U/ml;CA15-3 23.3U/ml。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段近侧部可见扩张,黏膜欠光滑。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右肾体积增大,肾内低回声占位,内有点状强回声光团。彩色多普勒提示病变内缺乏血流信号。
2.X线 腹平片检查可见右肾区结石,右肾影增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见右肾盂肾盏显影浅淡,左侧肾盂、肾盏显影正常。
3.CT 平扫显示右肾不规则占位,呈分叶状,约4.5cm×5.0cm×6.0cm,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片状致密影,右肾门不清。右肾病变与胰头部及十二指肠降段分界不清(图117a)。增强早期,右肾皮、髓质分界不清,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后期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图117b~d)。
图117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a.CT平扫:右肾不规则占位,呈分叶状,约4.5cm×5.0cm×6.0cm,内见斑点状致密影(↑),右肾病变与胰头部及十二指肠降段分界不清;b~d.CT增强检查:强化早期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后期病变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腹平片提示肾区结石,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功能受损,同时提示肾轮廓发生改变;彩色多普勒结果提示为乏血供性病变;CT显示为低密度病变,增强不明显,呈延迟强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据此,在本例中需要进行鉴别的病变主要有:肾脓肿、肾结核、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肾肿瘤性病变。
1.肾脓肿 可侵犯肾周及肾旁组织,临床上有发热、腰痛、白细胞增高、脓尿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为低密度占位,增强检查出现环状强化。
2.肾结核 结核性脓肿易与肾脓肿及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混淆,但肾结核性脓肿的CT值相对偏高,脓肿壁常有点状或壳状钙化而结石少见。肾结核常可引起同侧输尿管、膀胱相应结核性的改变。
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属于慢性炎性反应性病变,最初发生于肾盂、肾盏,其后扩展至肾实质,进而延伸至肾外,本病常并有尿路结石,而病灶区很少有钙化。
4.肾肿瘤性病变 某些少血管性肾肿瘤表现可类似局灶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但其密度高且无边缘性强化,而黄色肉芽肿组织内有大量含脂质的泡沫细胞,因此,CT值常为负值,增强亦不明显。肾肿瘤性病变常无结石、病灶边缘常不规则,可侵犯肾盂、肾盏。血管造影对鉴别肾肿瘤有很大帮助,肾肿瘤一般为多血管性,血管增粗而不规则,有动静脉短路。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肿块多数无血管或血管稀少,周围血管细长或不充盈,亦无动静脉瘘或血池出现。
【手术记录与病理】
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逐层入腹,见少量腹水。右肾可见质硬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肿物侵及十二指肠降段及后腹壁,粘连无法松解。
病理结果:右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讨论】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特殊类型慢性肾实质感染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本病多发生在女性,与长期慢性肾盂、肾盏感染有关。临床上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诊断的金标准,所以术前诊断十分困难。对于有慢性尿路感染病史及发热史,单侧腰痛,肾结石,及肾功能受损或无功能者应首先想到此病。影像学检查,依据上述表现,有可能提示诊断。采用尿细胞学检查在尿中找到泡沫状黄色瘤样细胞,对确诊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较大意义。肾穿刺活检对于术前诊断亦具有重要价值。
(刘广宇 白人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