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典型肾腺癌

不典型肾腺癌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脏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包括一系列疾病。结合病史,患者年龄及影像学表现,应主要考虑错构瘤及肾母细胞瘤的可能。但对于脂肪成分少而血供丰富的错构瘤,与肾癌鉴别有一定困难。本例患者临床症状及CT表现均不典型,患者年龄又轻,加之未能行MRI检查以明确CT所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内是否有脂肪成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主诉右侧腰部钝痛1个月,无放射。无发热,无血尿,无尿路刺激症状。查体:右肾区叩击痛。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发现右肾上极实性肿物,回声不均匀,考虑错构瘤。

2.CT 平扫示右肾上极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欠均匀,其内可见交错分布的软组织密度区和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边缘散在钙化,病灶边缘光滑,界限清楚(图120a)。CT增强检查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软组织密度区呈中等强化;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图120b~d)。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病变为位于右肾上极类圆形实性混杂密度肿块。肾脏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包括一系列疾病。如来自肾实质的肾腺瘤和肾细胞癌;来自肾盂上皮的移行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腺癌;来自肾胚胎组织的肾母细胞瘤、胚胎癌和肉瘤;来自间叶组织的错构瘤、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来自血管的血管瘤;来自神经组织的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来自肾包膜的有纤维瘤、平滑肌瘤、脂肪瘤、混合瘤以及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结合病史,患者年龄及影像学表现,应主要考虑错构瘤及肾母细胞瘤的可能。

1.典型的错构瘤 由于含有丰富的脂肪成分,可测到典型脂肪密度的CT值,诊断不难。但对于脂肪成分少而血供丰富的错构瘤,与肾癌鉴别有一定困难。文献报道平扫测其病灶内低密度的CT值若在-20~10Hu,虽非典型脂肪密度的CT值,仍提示为脂肪成分。

图120 肾腺癌
a.平扫CT:右肾上极类圆形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其内见交错分布的软组织密度区和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边缘散在钙化,界限清楚;b~d.增强CT: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软组织密度区呈中等强化;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

2.肾母细胞瘤 为儿童常见的肿瘤,体积常巨大,密度多种多样,可均匀,可不均匀,但病灶还是以低密度为主,与肾脏分界不清。

此外,还应考虑与肾脓肿、肾结核空洞等非肿瘤病变相鉴别。肾脓肿壁于增强扫描皮质期呈环形轻中度强化,壁外因水肿表现为低密度,脓肿壁与水肿形成双环征。肾结核空洞壁不规则,有时壁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肾实质期空洞壁可见细环状强化,如空洞与肾盏相通,排泄期可见空洞内充盈对比剂。

综上所述,结合临床病史及CT平扫的表现及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基本排除非肿瘤病变,首先考虑为右肾错构瘤,建议MRI检查,以确定瘤内低密度是否为脂肪成分。

【手术记录与病理】

行右肾肿瘤剜除术,剪开Gerota筋膜,游离肾脏,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切开肿瘤表面被膜,可见肿瘤内容物为黄色脂肪样,肿瘤内可见散在出血点。

病理诊断为肾腺癌。

【讨论】

肾腺癌又称肾细胞癌,占人体肿瘤总数的2%~3%,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好发于50~70岁,20岁以下者少见,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2∶1,上、下极多见,左、右肾发病机会均等。病理呈淡黄色或橘黄色,含脂质较多的部分呈金黄色并发亮。较大的肿瘤常可见到有坏死区,少数肿瘤有不规则散在钙化区。总之,肾癌是一组来源于肾小管上皮,但病理类型存在差异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有纤维包膜(假包膜)。实性肾癌主要应与肾错构瘤鉴别,以确定病灶内是否有脂肪成分。本例患者临床症状及CT表现均不典型,患者年龄又轻,加之未能行MRI检查以明确CT所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内是否有脂肪成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提示我们当鉴别混杂密度的肾癌和肾错构瘤时,MRI检查是必要的。

(任 崧 白人驹 孙浩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