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膜后畸胎瘤恶变

腹膜后畸胎瘤恶变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腹膜后畸胎瘤多发生在靠中轴线、脊柱两侧和骶前部,上腹部以左上腹部较多见,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畸胎瘤组织成分可以是单一组织结构或同时有三胚层结构。囊性畸胎瘤良性较多,而实性畸胎瘤恶性较多。成人腹膜后畸胎瘤与小儿不同,其恶变过程是长期的。对未行手术治疗的畸胎瘤应定期随访。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上腹部胀痛,以左上腹明显4个月余。既往曾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无肝炎、结核及胰腺炎病史。

查体:各组表浅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腹软,未触及明显实性肿块,无发热、黄疸。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左上腹脾、肾、胰尾之间可探及一大小约11cm×10cm中强光团,形态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较均匀,并于其内部后上方可见中低回声团块,且回声不均(图130a)。

2.CT 平扫示胰腺体尾后方、左肾前方见不规则肿块影,肿块由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组成,实性部分位于肿块的后部及邻近胰尾处,其内见钙化灶;囊性部分由脂肪密度和水样密度两部分组成,前者位于肿块的前部,后者位于脂肪密度影和实性部分之间,其中可见脂肪-液体平面(图130b、c)。增强扫描示肿块实性部分明显不均一强化。囊壁呈线样强化。脂肪及液性成分无强化。胰腺体尾部、小肠、横结肠、腹膜后及腹腔内血管受压移位,左肾皮质受压变薄(图130d)。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鉴别腹膜后肿瘤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密度不均匀的肿块伴有脂肪成分以脂肪肉瘤的可能性大;②肿瘤内出现钙化,以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最常见;③肿瘤内见大片坏死区,以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④儿童钙化的肿瘤多为神经母细胞瘤;⑤主动脉旁肿块,伴尿香草基扁桃酸和儿茶酚胺增高者,提示为异位嗜铬细胞瘤;⑥椎旁均匀的圆形低密度肿瘤常为神经纤维瘤;⑦均匀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则为脂肪瘤;⑧多种成分的囊、实性肿块为畸胎瘤的特征;⑨富血管的肿瘤多为血管瘤或血管外皮瘤。

综上所述,本病例影像学诊断:腹膜后畸胎瘤,并有恶变可能。

【手术记录与病理】

术中所见肿物位于腹膜后、胰体尾、脾门及横结肠左半之后方,其中左肾前方大部分呈囊性,表面光滑,基底部宽,质硬,活动差,左膈肌顶处可见一个约0.7cm×0.8cm白色光滑结节,基底宽,不活动,考虑为转移性结节。切开肿物,可见白色油脂状物及少量淡黄色浑浊囊液,基底部质硬,有明显钙化,但未见明显牙齿和毛发样物。

病理诊断:①腹膜后畸胎瘤恶变,呈低分化腺癌,侵及胰腺组织及肾上腺皮质;②肾门部、脾门部未见侵犯;③肾间质及脾轻度淤血。

图130 腹膜后畸胎瘤恶变
a.超声检查:脾和胰尾之间可探及一大小约11cm×10cm中强光团,形态规则;b、c.平扫CT:胰腺体尾后方、左肾前方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b,),肿块由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组成,实性部分位于肿块的后部及邻近胰尾处,其内见钙化灶;囊性部分由脂肪密度和水样密度两部分组成(c);d.增强CT:肿块实性部分明显不均一强化。囊壁呈线样强化。脂肪及液性成分无强化。病灶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

【讨论】

畸胎瘤来源于外、中和内三个胚层。组织学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及恶性畸胎瘤。成人腹膜后畸胎瘤占腹膜后肿瘤的7.7%。由于腹膜后间隙的特殊性,腹膜后肿瘤呈隐匿性生长,患者可长达数年甚至数10年无任何症状。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或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排尿排便困难或肿瘤标志物HCG、CEA、AFP等升高,类癌综合征的出现和男性乳腺发育等均为肿瘤恶变信号。腹膜后畸胎瘤多发生在靠中轴线、脊柱两侧和骶前部,上腹部以左上腹部较多见,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畸胎瘤组织成分可以是单一组织结构或同时有三胚层结构。囊性畸胎瘤良性较多,而实性畸胎瘤恶性较多。多数肿瘤为囊实混合性。囊实混合性肿瘤在年长的患者中较多,恶变较晚,多为单一成分恶变,恶性度较低;而实性肿瘤在年轻患者中居多,恶变较早,可多种恶性成分共存,恶性度高。值得注意的是当肿瘤含多量胶胨样黏液、出血坏死组织、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或浸润周围组织时,则恶变的可能性极大。CT表现为:①囊性畸胎瘤,多为低密度肿块影,常为水密度及脂肪密度,二者可单独或混合存在,后者可表现脂–液界面,囊壁较厚或不规则,可有壁结节(皮样栓),增强扫描囊壁和壁结节可增强,囊壁上可有斑点状钙化。②实性畸胎瘤,少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脂肪和钙化、骨骼及牙齿。

成人腹膜后畸胎瘤与小儿不同,其恶变过程是长期的。良性肿瘤应做彻底切除,防止复发与恶变。对未行手术治疗的畸胎瘤应定期随访。

(赵 新 白人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