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盆壁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

盆壁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结缔组织增生的小圆细胞瘤是一种新发现的起源未定的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见。本病的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上皮、间质和神经组织分化特征,显示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特点。本例病变依CT、MRI表现准确判断了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并确定其为恶性,但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困难。本病的最后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3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腹肿物。既往体健。

查体,左下腹可触及10cm×8cm×8cm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左侧盆腔实性肿物,血流丰富,子宫和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2.CT 左盆壁可见与髂骨广基相连、边界清楚的混杂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片状钙化(图133a)。盆腔内脏器形态未见异常,腹盆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

3.MRI 左侧盆壁可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位于髂腰肌和髂骨翼之间,T1WI上肿块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上肿块呈混杂高信号,肿块内部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和低信号的钙化(图133b~d)。

图133 盆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细胞恶性肿瘤
a.CT平扫:左盆壁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可见片状不完全钙化;b~d.MRI平扫:b.横轴位T1WI,肿块呈低、等混杂信号;c.横轴位T2WI肿块呈混杂高信号,肿块内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和低信号的钙化,髂腰肌受压移位;d.矢状位T2WI,可见肿块沿左髂骨翼内面生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表现,CT和MRI显示肿物位于盆腔腹膜外,虽然肿块边界清楚,但体积较大,且内部可见坏死和钙化,提示为盆腔腹膜外的原发肿瘤。上述范围内的原发肿瘤,发病率低,恶性者居多,大多数为实质性,黏液变性、出血、坏死和囊变常见,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强。鉴别诊断包括:①间叶组织肿瘤,为多见的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低分化脂肪肉瘤可能性大;②神经源性肿瘤,以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可能性大。

【手术记录与病理】

腹膜外逐层切开皮下至肿物,肿物位于髂腰肌间隙,有完整包膜,切开包膜探查肿物,发现肿物对骨盆有浸润,并将股动脉、髂血管向内推移,钝性及锐性相结合行肿物剥除术,铲除骨盆被肿瘤浸润的骨壁。肿物10cm×8cm×7cm大小,质韧。

病理诊断为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

【讨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的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新发现的起源未定的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见。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腹部或盆腔疼痛,常以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也可伴有厌食、乏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黄疸和排尿困难等。DSRCT好发于腹腔和盆腔,也有报道发生在睾丸和卵巢者,但如本例所见位于盆壁肌间隙内者未见报道。位于腹腔内的DSRCT起源于腹膜表面和邻近肠系膜,也可全腹或盆腔同时受累。

病理上,肿瘤切面多呈实性,个别呈多囊状;光镜下典型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瘤细胞,境界清楚,呈巢状聚集,巢周附有纤维间质。本病的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上皮、间质和神经组织分化特征,显示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特点。

文献报道,DSRCT在CT上呈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个别可有点状钙化,多呈分叶状,边缘较光滑或有结节,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楚或有粘连,增强检查中度强化,密度与腹壁肌肉相当。可伴有网膜或腹膜的种植转移,以及腹腔淋巴结和肝脏等远隔转移。DSRCT的影像表现应与多种腹腔肿瘤和炎性疾病鉴别。如起源于卵巢、胃肠道和淋巴源性肿瘤、腹腔转移瘤等,这些疾病都可有腹腔实质性肿块和腹内脂肪受侵的表现。

本例病变依CT、MRI表现准确判断了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并确定其为恶性,但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困难。这时因为盆部腹膜外原发肿瘤发生率较低,加之组织来源较多,解剖结构复杂,造成进一步定性诊断困难。但盆部腹膜外肿块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MRI,能对病灶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及判断累及的范围和程度,从而有助于帮助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计划。

总之,青少年患者发现腹盆腔内肿块,肿块与腹盆腔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当除外其他引起腹盆腔肿块的良、恶性疾病时,应考虑DSRCT的可能性。本病的最后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孙浩然 白人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