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左额部肿物2年,疼痛数月。
查体:左额部肿物如栗子大小,较硬,不活动与颅骨关系密切。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额骨左侧可见卵圆形低密度区,边界较清楚锐利,其内可见多发点状密度增高影,周围有薄层骨硬化缘(图146a、b)。
2.CT 额骨左侧局部隆起,其板障内可见局限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颅骨内板连续,外板似不连,周围可见局部软组织增厚(图146c)。
图146 额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a、b.颅骨正侧位平片:额骨左侧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多发点状密度增高影;c.颅骨CT平扫:病灶起于额骨左侧板障,向外膨隆,其内密度不均,颅骨内板尚连续、外板似不连,局部软组织增厚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病灶为起于板障,累及颅骨内外板的局限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其内密度不均,病灶轻度膨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轻微、病程较长可除外炎症性病变,而考虑为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骨血管瘤或骨纤维结构不良。颅骨血管瘤多为海绵型,以额骨最多见。病灶起于板障,使颅骨内外板呈梭形膨胀,其内有斑点状骨间隔,周围有薄层硬化缘。X线平片可见自中央向周围放射状粗大的骨小梁,如日光放射状。发生在颅骨的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较广泛,板障和外板受累严重,有时可伴有不规则粗大的骨小梁或斑点状钙化,呈磨玻璃样或硬化型改变,常伴有囊状透亮区。
因此,本例术前诊断为额骨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考虑:①骨血管瘤;②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手术记录与病理】
左额见骨瘤,表面不光滑,多结节,暗紫色,易出血,纤维钻及咬骨去除骨瘤(骨板三层均异常),硬膜外观正常。
病理诊断:骨纤维结构不良(左额骨)。
【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以纤维组织的大量增殖、代替了正常骨组织为特征的骨病。常见于青少年,国外报道75%的患者不超过30岁。病变可累及单骨或多骨,以单骨型多见。单发者多见于股骨、胫骨和肋骨。发生在颅盖骨的病灶膨胀较轻,且以板障及外板受累为主,内板受累较少,有时可伴不规则粗大的骨小梁或斑点状钙化影,呈磨玻璃样改变,常伴有囊状透亮区,周围有硬化缘;而发生在颅底者多表现为硬化型。如病变范围广泛,受累骨可出现畸形。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不成熟的非板层骨增生为特征。病变密度取决于病灶内的纤维组织、骨样组织、新生骨小梁的成熟程度和比例。本例为额骨局限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病灶内未见确切囊状透亮区,点状高密度影似血管瘤的粗大小梁,以致误诊。
总之,典型部位的骨纤维结构不良不难诊断。非常见部位的病灶特别是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时,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
(王立英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