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8岁。腰痛伴走路前倾1个月余。
查体:腰1椎体压痛。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双下肢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Babinski征(—),直腿抬高试验(—)。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133U/L(39~117U/L)。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腰1椎体变扁,且稍前突、尤以椎体上缘为著。椎体内可见带状密度减低区。相邻椎间隙无明显变窄(图153a、b)。
2.CT 腰1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其内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图153c)。椎弓根形态完整,椎体周围软组织增厚。
图153 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a、b.腰椎X线平片:腰1椎体上缘变扁平,椎体内可见带状密度减低区;c.腰椎CT平扫:椎体内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其内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儿童,单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不清。可考虑为椎体结核、转移瘤及嗜酸性肉芽肿。发生于儿童的椎体结核以中心型多见,主要表现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内可有死骨,甚至扩及终板造成皮质断裂、进而累及椎间盘并可能合并椎旁脓肿。椎旁脓肿是单椎体结核的重要诊断依据,本例未见到明确的椎旁脓肿及病灶内死骨,不支持椎体结核的诊断。椎体转移瘤以中老年人多见,一般为多发,但也可侵犯单椎体,病灶多位于椎体的侧后部,在椎体受累的同时椎弓及附件也受累,与本病不同。鉴于本例椎体破坏范围较大,而椎弓及附件均未受累,患儿年龄较小,椎体骨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本例术前诊断为腰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手术记录与病理】
暴露腰1椎体左侧前方,横行开槽,小心用刮匙刮除肉芽样组织约花生粒大小,送检,标本色灰白。C型臂定位腰1椎体准确后,冲洗伤口,彻底止血,垂直间盘水平放置肋骨植骨。
病理结果:(腰1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讨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病因不明,多数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是局限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ocalised 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 of bone)。病理上为网状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形成的肉芽肿,自髓腔侵蚀骨质,致局限性骨质破坏。以单骨性病变多见,好发于颅骨、骨盆及四肢。多见于青少年,约2/3患者发病于20岁以前,男性较女性多见。单发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起病缓慢,症状轻微、常为局部疼痛或压痛。嗜酸细胞多为4%~12%,有助于鉴别诊断。影像学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的不同时期及病变的进展程度。早期,破坏区边界模糊不清,无明显硬化缘,周围软组织肿胀。晚期,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有硬化边缘。受累骨可轻度膨胀并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单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病变可自愈,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不论是否经过放射治疗,即或某一病灶消退,又可能在同一骨或他骨出现新病灶。当发病年龄小、临床症状轻,椎体骨质破坏伴形态变扁,而椎体附件及椎间盘不受累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总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不具有特异性。应加深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以提高对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的准确性。
(王立英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