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臂大块骨质溶解症

前臂大块骨质溶解症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恶性骨肿瘤多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大块骨质溶解症又称鬼怪骨、自发性骨吸收、特发性骨质溶解症等,十分罕见,发病机制不明。临床症状轻微与骨消失程度不成比例,以此可与恶性骨肿瘤及一些骨肿瘤样病变鉴别。总之,大块骨质溶解症罕见,一般X线平片为主要的检查方法,CT和MRI检查能更准确地界定病变的范围、反映骨质的细微变化和病变组织的成分,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1年半前摔伤致右前臂疼痛,几天后疼痛消失,4个月后劳动时再次出现右前臂疼痛。7个月后抬重物时出现右腕关节疼痛、肿胀伴有畸形,拍片发现右前臂病理性骨折,给予小夹板固定,随访复查骨折未愈合。

查体:右上肢不能抬高,活动时疼痛,右前臂解除夹板固定后即成面条状,右腕不能上抬,固定后手腕可活动,前臂触痛明显,右上臂肌、胸大肌、肩胛肌萎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右尺、桡骨骨干大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以尺骨为著,残端逐渐变细,呈削尖状,尺、桡骨近端和远端关节面尚残留。右前臂软组织层次清晰,未见肿块及异常高密度影(图155a)。半年后复查X线平片:右尺、桡骨溶骨性改变范围较前增大,尺骨近端关节面及骨干已消失,桡骨残余骨干呈细条状密度增高影,尺、桡骨远端关节面尚可见。前臂软组织内未见确切肿块影(图155b)。

图155 尺桡骨大块骨质溶解症
a.右尺、桡骨正位X线片:右尺、桡骨骨干大部呈溶骨性改变,以尺骨为著,残端逐渐变细,呈削尖状,尺、桡骨近端和远端关节面存在;b.半年后复查片:右尺、桡骨溶骨性改变范围较前增大,尺骨近端关节面及骨干已消失,桡骨残余骨干呈细条状高密度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为青少年男性,右尺、桡骨骨干大范围溶骨性破坏消失,邻近关节面存在。考虑为:

1.恶性骨肿瘤 如溶骨型骨肉瘤、纤维肉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众所周知,恶性骨肿瘤四个主要特征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肿瘤骨和软组织肿块,这些特征在不同肿瘤表现程度不一。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恶性骨肿瘤多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本例不仅无软组织肿块,而且亦无骨膜反应及肿瘤骨,因此,可除外恶性骨肿瘤。

2.嗜酸性肉芽肿 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边界清楚的纯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发生在长管状骨的病变一般不超过干骺端,病变多呈卵圆形透亮区,具膨胀性,病变穿破骨皮质可出现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多增高。本例患者尺、桡骨大范围溶骨性破坏而不具膨胀性,且血常规检查正常,不支持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鉴于患者临床症状轻微而以大块骨质溶解消失为特征,本例术前诊断为右尺桡骨大块骨质溶解症。

【手术记录与病理】

右前臂活检病理结果:符合大块骨质溶解症。患者行放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感觉右前臂明显有力。

【讨论】

大块骨质溶解症(massive osteolysis)又称鬼怪骨、自发性骨吸收、特发性骨质溶解症等,十分罕见,发病机制不明。骨质溶解与骨质破坏不同,骨质溶解是无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存在,骨组织自发性吸收消失所致。本病以青年人多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轻微,多有肢体钝痛,肌肉萎缩,局部皮肤凹陷,常有外伤史。可发生于任何骨骼,以扁骨多见,如骨盆、肩胛骨、肋骨等。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X线平片早期表现为骨皮质内密度减低病灶,随后髓腔出现溶骨区,此时X线平片不易诊断;随病变进展,受累骨进行性溶解消失,呈融冰样,残端骨逐渐变细,成削尖状改变。受累骨无成骨现象,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亦无肿瘤骨形成,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临床症状轻微与骨消失程度不成比例,以此可与恶性骨肿瘤及一些骨肿瘤样病变鉴别。

总之,大块骨质溶解症罕见,一般X线平片为主要的检查方法,CT和MRI检查能更准确地界定病变的范围、反映骨质的细微变化和病变组织的成分,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田小丽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