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16岁。1998年10月跑步后出现左大腿后部胀痛,并发现局部有一拳头大小肿物,质地柔软,未予治疗。8个月后,自觉左大腿明显增粗,肿物变硬并增大。于1999年8月将肿物完整切除。同时发现左足底和足背也有类似肿物,亦将肿物切除。自2001年始又感左大腿及左足底、足背肿胀并逐渐加重,局部轻度疼痛。2002年5月再次入院。
查体:左大腿较对侧明显增粗,中后部软组织内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不活动,触痛(+),表面皮温不高,皮肤颜色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足背和足底肿物边界不清,质地韧,活动度差,触痛(+)。患者发育正常,皮肤无色素沉着。家族无类似病史。
【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左大腿中下部后方软组织肿物(图156a)。左足部X线平片显示前足掌侧软组织密度较高,第2、3跖骨骨皮质压迫性骨侵蚀,皮质毛糙(图156b)。
2.CT 平扫左大腿后方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灶内有不规则高密度影。坐骨神经及股骨动静脉被包埋其中,股二头肌及半膜、半腱肌受压外移(图156c)。左足底及足背各有一个软组织肿块,足底部肿块较大且不规则。(图156d)。
3.MRI(术后) T1WI上左大腿后部软组织肿块信号稍高于肌肉,其内信号不均匀;T2 WI上肿块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边缘不规整,已达骨干皮质(图156e、f)。
图156 大腿及足多发神经纤维瘤
a、b.X线平片:左大腿中下部后方软组织肿物。左前足掌侧软组织密度较高,第2、3跖骨骨皮质压迫性骨侵蚀;c、d.CT平扫:左大腿后方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灶内有不规则高密度影。左足底及足背各有一个软组织肿块,足底部肿块较大且不规则;e、f.MRI平扫(术后):e.T1WI上肿块信号稍高于肌肉,其内信号不均;f.T2WI上肿块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边缘不规整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下肢软组织内多发肿块,鉴于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症状轻微的特点,考虑为多发性软组织肿瘤,神经纤维瘤病或纤维瘤病。本例患者无皮肤色素沉着及咖啡斑出现,应首先考虑为纤维瘤病。纤维瘤病因其生物学特性介于良、恶性之间,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依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浅表型和深部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2/3以上发生于下肢。肿瘤常为单发,据报道发生于深部的多发病灶者占10%~15%。其中,病灶同时发生于同一肢体者占75%~100%。本例多发软组织肿物均在左侧。
因此,本例术前诊断为左大腿及左足多发性软组织肿物,考虑:①纤维瘤病;②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1999年8月16日行左大腿后部肿瘤切除术,肿瘤表面呈结节状,色灰白,似有包膜,与周围肌肉组织界限不清,与肌肉粘连紧密,坐骨神经被肿瘤组织包绕。1999年8月31日行左足底及足背肿瘤切除术。肿瘤呈黄白色,质稍硬,位于肌肉深层与第1、2、3跖骨之间,并有部分肿瘤组织经第2、3跖骨两旁延伸至足背侧。2002年6月1日再次行左大腿后部肿瘤切除术,肿瘤质地较硬,实质呈鱼肉样,坐骨神经多处节段性穿越肿瘤。2002年6月20日行左足底及足背肿瘤切除术,肿瘤呈鱼肉样,无明显包膜,与邻近肌肉粘连紧密,足底内侧神经近肿瘤约1cm处即增粗,远端移行为肿瘤。
病理诊断:1999年神经纤维瘤(左大腿及左足)。2002年神经纤维瘤,灶性区域富于细胞(左大腿);神经纤维瘤,灶性生长活跃,偶见核分裂象(左足)。
【讨论】
神经纤维瘤多发生于软组织内,90%为单发,好发于20~40岁。肿瘤多数发生于皮神经,少数可累及大神经。肿瘤生长较缓慢,临床症状与肿物的大小有关。影像学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可有明显的占位效应。CT增强扫描肿块可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显示T1WI上肿瘤信号与骨骼肌相仿,T2WI上呈中心稍低信号,周围高信号的“靶征”表现。增强后,中心区可强化。神经纤维瘤患者也可出现肌肉沿长轴萎缩,但比神经鞘瘤少见。本例MRI检查为术后,肿瘤征象已不典型。当神经纤维瘤患者出现疼痛或肿块迅速增大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本例患者有多发神经纤维瘤,无骨骼发育异常及皮肤色素沉着,亦无家族史,属少见病例。
总之,软组织肿物一般为单发,多发性软组织肿物往往定性困难。尽管MRI对软组织肿瘤的显示和鉴别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多数软组织肿物均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因此,MRI对软组织肿瘤的准确定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诊断上除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临床、影像与病理相结合。
(王淑丽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