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2年前发现背部肿物,伴间断针刺样疼痛,劳累后加重。近期疼痛时间延长,偶有右肋间神经区疼痛,肿物无明显增大。
查体:胸4~6水平右肩胛区肿物,直径约5cm,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韧,活动差,无压痛。下肢感觉活动正常。
【影像学检查】
1.CT 胸4~7椎体后方软组织内有一分叶状肿块,边界不清。胸4~6附件及邻近右侧第5、6后肋骨质破坏。胸5/6右侧椎间孔扩大,肿物向胸腔及椎管内突入,硬膜囊受压(图161a)。
2.MRI 平扫胸4~7椎体后方软组织内分叶状肿块,T1呈等信号,T2为高信号。肿块与邻近肌肉分界模糊,信号欠均匀,肿物向胸腔及椎管内突入,硬膜囊受压。胸5/6右侧椎间孔扩大(图161b、c)。增强检查病灶明显强化,信号不均匀(图161d)。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青年男性,椎体后方及椎旁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分叶状,边界较清楚。病灶大部分位于软组织内并向胸腔及椎管内突入,据此判断病变为来源于软组织。结合患者病程较长,无感染的症状,炎症性病变可除外。虽软组织肿块良性较恶性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本例软组织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及相邻椎骨骨质破坏,均提示为软组织恶性肿瘤。另外,病灶邻近椎间孔扩大,神经源性肿瘤也不能除外。在后纵隔肿瘤中约95%为神经源性肿瘤。本例虽有患侧椎间孔增大,但未出现典型的哑铃状肿块,不符合神经源性肿瘤的典型表现。软组织恶性肿瘤种类繁多,MRI成像可给软组织肿块准确定位,又可在一定范围内显示软组织肿块的特征,还可显示病变与肌肉、神经血管以及骨骼的关系,但多数病灶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再进一步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本例术前诊断为椎后软组织恶性肿瘤侵入后纵隔。
【手术记录与病理】
切开皮肤、皮下,见肿瘤将肌肉顶起,肌肉变薄,肿物与周围软组织有粘连,与椎板粘连紧密,将肿物分离取出,有10cm×8cm×12cm大小,质韧,包膜不完整,灰白色,剖面呈鱼肉状,血运丰富。胸4~6棘突、胸4、5椎板、第5后肋右侧部分被肿瘤破坏,将胸4~6椎板切除,发现在椎管内也有肿瘤组织,呈黑色,质韧,将肿瘤切除干净。
病理结果:恶性黑色素瘤。
【讨论】
图161 椎旁恶性黑色素瘤
a.CT平扫:胸4~7椎体后方软组织密度肿块,邻近附件及右肋骨质破坏,右侧椎间孔扩大;b、c.MRI平扫:椎体后方软组织内分叶状肿块,T1WI(b)呈等信号,T2 WI(c)呈高信号;d.MRI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以皮肤多见,发生于软组织者极少见。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血行及淋巴转移,预后差。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又称透明细胞肉瘤,对其起源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来源于神经嵴细胞,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移行或异位于软组织深层的黑色素细胞。组织分型为:①色素型,肉眼见肿瘤有色素沉着;②无色素型,肉眼见肿瘤无色素沉着,显微镜检有黑色素颗粒。影像学表现随黑色素含量的不同而不同。影像学检查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不同程度强化。由于黑色素的顺磁效应,MRI典型表现为T1WI及T2 WI上均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可有强化。T1WI呈等信号者黑色素瘤术前难以诊断,有学者认为是因含有不成熟的肿瘤细胞或细胞内黑色素含量低所致。
总之,软组织的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具短T1短T2信号的色素型可容易诊断,无色素型较难诊断。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的范围、邻近骨与关节受侵犯的程度,但对软组织肿瘤的定性诊断较困难。
(田小丽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