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左小腿肿物1年余,无明显不适。
查体:左小腿中下部1/3交界区后方弧形皮肤隆起,可触及6cm×4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不清,可活动,无明显压痛。远端活动无障碍,左足内侧及左趾感觉减退。
【影像学检查】
MRI:左小腿后组肌群内可见类圆形病灶,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内有点状低信号,周边围绕不规则片状T1、T2高信号,边界不清(图165a、b)。脂肪抑制及梯度回波序列类圆形病灶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片状高信号被抑制(图165c、d)。病变上前方可见线样增粗、纡曲的血管影,皮下脂肪及邻近胫腓骨未见异常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左小腿后部软组织内椭圆形混杂信号肿块,边界较清晰。一般来讲,良性病变信号均匀,恶性病变由于病理性血管分布、囊变、坏死而信号不均。但良性病变也可表现信号不均匀,病灶中可以出现分隔、钙化、坏死和血管肥大。本例虽病灶内信号不均但形态规则,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故可除外软组织炎症及恶性肿瘤。软组织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最多见,由于患者出现左足内侧及左趾感觉减退,考虑与神经源性肿瘤有关。神经源性肿瘤有时难与血管瘤鉴别,一般神经源性肿瘤沿神经干生长及受累区肌肉萎缩为其特点。本例病灶内未见伴随神经干影,邻近肌肉无明显萎缩,故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病灶周围有宽带状脂肪信号,边缘可见增粗纡曲的流空血管影,因此,本例术前诊断为软组织良性肿瘤,考虑:①血管瘤;②血管脂肪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肿块位于腓肠肌下,边界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周围少量脂肪组织,肿物深部侵及比目鱼肌,界限不清,对肿物行包膜下切除,所获肿物为不规则团块状伴钙化。
病理诊断:(左小腿)动静脉性血管瘤伴钙化及部分脉管内血栓形成。
【讨论】
图165 小腿软组织动静脉性血管瘤伴血栓形成
a、b.MRI矢状位扫描,小腿软组织内类圆形病灶于T1WI(a)上呈等信号,T2WI(b)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周边围绕片状不规则脂肪样高信号;c、d.冠状位质子脂肪抑制像(c)及矢状位梯度回波序列(d),病灶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脂肪信号消失,病变上前方可见线样增粗、纡曲的血管
软组织血管瘤较多见,80%~90%见于30岁左右。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按照血管腔的大小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大血管)、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小血管)和混合性血管瘤。组织学上,血管瘤内常含有大量的非血管性组织,最常见的是脂肪组织、还有纤维和肌肉成分。因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血管瘤的典型MRI表现为肿块在T1WI上呈不均匀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T1WI上的高信号区为血管间的脂肪组织、血管成分及纤维组织,而T2WI上的高信号区为血管瘤内缓慢流动而几乎停滞的血液。曾报道对于病变内有明显的动、静脉成分的血管瘤可称为“动静脉性血管瘤”。本例为动静脉性血管瘤,病变内有明显的动、静脉成分的血管结构,显示肿块内有蜿蜒走行的血管流空信号。
血管脂肪瘤在组织学上由脂肪组织、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构成,分为两型皮肤型(包膜型)及侵袭性血管脂肪瘤(无包膜)。侵袭性血管脂肪瘤虽有局部复发的倾向但属于良性血管性病变,有学者认为应归属于肌内血管瘤的范畴。血管脂肪瘤好发于青年人的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上,前臂为最好发部位,属于一种皮肤肿瘤,与本例不同。
总之,MRI可反映血管瘤的基本形态学变化。动静脉性血管瘤可以是表浅性,也可以位于深层,伴有不同程度的动静脉分流、钙化和静脉石。有时在肿块内或病灶周围见到匐行的引流血管可有助于定性诊断。
(王立英 蔡跃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