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57岁。入院前2个月查尿糖时发现镜下血尿,1周前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发病以来精神可,偶有腰部不适,排尿正常。
体检:腹平软,右上腹可触及10cm×8cm肿物,无触痛,活动度差,双肾及输尿管走行区无叩击痛。既往糖尿病5年,高血压3年。体温36.4℃,脉搏76/min,呼吸18/min,血压150/85mmHg(20.0/11.3kPa)。尿常规:BLD(),PRO()。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可见右肾肿物,可疑右侧肾门淋巴结转移。
2.CT 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例为57岁女性,发生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根据B超和CT表现,可诊断为右肾癌。由于瘤体较大,故于术前行肾动脉栓塞。肾癌需要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腺瘤、肾母细胞瘤等肿瘤鉴别。根据这些肿瘤的典型表现,其鉴别诊断多不困难。
【介入治疗过程】
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管,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左侧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形态正常。选择性右肾动脉造影,可见右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呈抱球状,失去了正常弓形走行的形态,并可见粗细不均走行紊乱的肿瘤血管,静脉期可见类圆形肿瘤染色(图169a、b)。将导管置于肾动脉近肾门处,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然后注入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二者之比为3∶1)混悬液12ml。15min后造影复查,肿瘤血管及染色明显减少,仍可见少量肿瘤血管和染色(图169c)。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1mm×1mm×1mm)适量,15min后造影复查,肿瘤血管和染色完全消失,仅保留肾动脉主干(图169d)。
外科手术:肿瘤位于肾脏下极,约为10cm×12cm大小,侵及肾盂和肾脂肪囊。游离肿物后,可见表面血管被栓塞,肾周围脂肪组织水肿明显,肾脏及肿瘤变小变软,肿瘤断面呈黄褐相间,其内有出血。分离、切除肿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约300ml)。
病理诊断:肾细胞癌,混合细胞型,侵及被膜。
图169 肾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肾癌
a.右肾动脉造影:右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呈抱球状,可见增粗、纡曲走行紊乱的肿瘤血管;b.实质期:可见类圆形肿瘤染色;c.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12ml,15min后造影复查:肿瘤血管及染色明显减少;d.注入明胶海绵颗粒适量后造影复查:肿瘤血管和染色完全消失,仅保留肾动脉主干
【术后随诊】
介入治疗后48h外科手术切除,由于术前栓塞,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栓塞后肾周围脂肪水肿,分离、切除肾脏容易,手术时间缩短。术后随访18个月,患者仍存活至今,并定期行B超复查。
【讨论】
介入治疗肾癌主要用于术前栓塞和无手术指征的姑息性治疗。本例为术前栓塞。将导管选择性置于肾动脉肾门处,必要时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目的是减少、避免靶外血管误栓。注入适量利多卡因,减少栓塞过程中的疼痛反应,不需要注射哌替啶之类的止痛药。注入无水乙醇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既可以观察栓塞剂的去向,又能达到肿瘤末梢血管,引起蛋白质变性凝固,起到毛细血管和细胞水平的栓塞。引起肾动脉内红细胞破碎形成栓子,血管内膜损伤产生永久性栓塞。在无水乙醇中加入适量超液化碘油,不但能增加栓塞作用,又能示踪乙醇而防止反流。无水乙醇的用量根据肿瘤的大小,更主要根据肿瘤的富血管程度来决定。一般为5~20ml,注射速度0.2~1.5ml/s。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的小血管,使肿瘤血管和染色完全消失,仅保留肾动脉主干。栓塞后24~72h手术。栓塞的价值在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肾蒂分离结扎容易,减少或避免术中通过血液转移;栓塞后释放肿瘤抗原,减少复发机会。
总之,术前肾动脉栓塞有利于手术分离、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无手术指征的姑息性栓塞,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肾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曹喜才 王金胜 范志斌 韩 燕 姜付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