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保和丸
附案:心下坚满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 枳实30克,白术60克。荷叶裹饭烧焦为丸,每日10克。
【功效】 健脾消食,行气化湿。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质淡,甚至边有齿印,舌苔薄白,甚则稍腻,或白滑。脉有多端,或弦,或沉,或缓,或滑,或弱。
二、来源
本方一般认为出自于李东垣之《脾胃论》,然因李东垣乃金代著名医学家张洁古之学生,故其《脾胃论》所载枳术丸,其实来源于其师所著《医学启源》。再究其根源,则此方源出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枳术汤”。惟前方作丸,后方作汤,而因剂型不同,前者力缓,而后者效速。
三、组方之义
《金匮要略》原文为: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条文中自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见症原因为“水饮所作”,而水饮之生,则由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致水湿内生。水湿内生,易于阻滞气机,气滞不运,加以水气内停,则见胃脘(即“心下”)胀满,甚至坚硬,似圆盘大小。湿阻者,当用白术燥湿健脾,并用枳实行气以除气滞。因水湿、水饮之邪,其生之由,每因气滞不运;其生之后,多伴气滞不行,故治水湿、水饮之证,参入调气之品,有利水湿、水饮的迅速消除。
至张洁古取枳术汤之药,改制为丸,乃因所治之证有变,且改汤为丸,取其力缓。枳术汤所治之证为“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水气交阻证,此证以实为主,兼有脾虚证,故枳术汤中枳实用量较大,白术用量较小,其功效自以理气行滞为主,兼可健脾燥湿,此为消补兼施,以消为主之法。而枳术丸所治为脾虚气滞、饮食停滞之证,故将枳实与白术用量比例倒置,变为白术用量倍于枳实,其功效也变为以健脾补虚为主,理气行滞为辅。此补中兼消之法。
四、主治之理
在第1章中,笔者提及中医以阴阳五行及脏腑为中心,而成一庞大的体系架构。运行于其间的则是气血津液,若气血津液有阻滞或不足、太过,则病生矣。
脾气稍亏时,水谷运化容易出现异常,水湿之邪内生,聚而为饮,停滞胃脘。胃脘气机随之阻滞,进一步影响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饮食不易消化,从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之症。病机重点在于气之不足与气之阻滞,而生水湿饮邪,导致津液之运行障碍而成。故审证求因,治疗也要针对这两点进行。用药组方时,一选白术,重用以益气健脾,有培土制水之功用;一选枳实,有行气消滞,以畅气行,以利水湿饮邪之祛除。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 本方所治之证,以饮食停滞心下、脘腹胀满为辨证要点。若调整两药用量,即成仲景之“枳术丸”,可用于治疗“水饮所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的病症。
2. 加减应用。毕竟枳术丸或者说枳术汤,均由两味药组成,难以适应临床复杂的病症。因此后世往往以此为基础,增添数味药,或仿其消补兼施之组方原则,创制出诸如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及保和丸等方剂。如枳实导滞丸即为在枳实、白术的基础上,加用三黄(大黄、黄连、黄芩)以清热化湿,再加苓、泽以助白术健脾化湿,神曲则以消食健胃,故用于湿热积滞证见胸脘痞闷或下痢腹痛等者。枳实消痞丸,也是兵分两路:一方面以益气祖方四君子汤代替白术,以加强益气健脾之效;另一方面增夏曲、厚朴、麦芽曲以协助枳实消食降气以和胃,同时,还配入干姜振奋脾阳,黄连以清郁热,故可治疗枳术丸见症较为重者,且因脾虚积滞不除,日久郁热内生者。
类似枳实消痞丸组方特点的,则有保和丸一方,内有山楂、神曲、莱菔子以消食积,半夏、陈皮、茯苓三味,实寓二陈汤意,有化湿畅中之能,再加连翘,亦为宣发郁热而设,与枳实消痞丸中之黄连类似。但本方更着重于消食化滞,是消者多,而补者少也。故用于食积停滞之证。
(二)用药略例
若见舌苔白滑者,提示水饮较盛,可加茯苓以利水化饮;若脉弱食积者,可加炙鸡内金以健脾消食;若食积便秘者,可加炒莱菔子以消食下气通便;食积较显者,可稍加莪术以助食消。总宜随症加减,以合病情也。
六、附案
心下坚满案
李鲤医案:患者冯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
心下坚满如大盘已4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脉沉主里,滑为水气内停。据脉症拟用《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消水。处方:
炒枳实12克,白术12克。4剂。
4月14日复诊:已觉心下舒软,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4剂,病瘥。[河南中医,1982,(1):43]
【理法方论】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其用以升降调和为顺,欲使降者必有升,欲使升者必有降,升降相因方为正常。若水气痞结胃脘,则心下坚满不舒。枳实不但可以使胃气下行,且降中有升,白术可健胃祛湿。药味虽少而效佳。(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15)
编者按
此案之主症与《金匮要略》枳术汤原文如出一辙,但若仅凭“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即施枳术汤,似较为孟浪。因为在枳术汤前一条,也有类似描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一者边如旋盘,一者边如旋杯,并不能作为应用两方本质性的区别。若以方测证,则枳术汤所治固如前文所述,为脾虚气滞之证;而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因方中多用麻桂附辛等辛温辛热之品,颇有温阳散寒、通阳化气之效,因此所治与枳术汤表现虽似,而证有轻重之别,应为阳虚阴凝之重证。再看本案,若属阳虚阴凝之重证,则患者病已4年,面色应有明显变化,或面白无华,或颜面水肿,或面色晦黯……不一而足。然而患者却是“面无病色”,因此可以排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的可能。再从其脉沉滑来看,正如按语中所云,其为里水,实毫无疑义。而“触之聂聂而动”者,也是水饮内动之象,故投以枳术汤原方,应手取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