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案便血案中轴案的应用

附案便血案中轴案的应用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脾阳不足,故用灶心黄土,一以其色黄为土,正入脾经,且久经熏烤,其性大温,正可温阳健脾。故用生地黄、阿胶者,乃因出血量多,一以止外溢之血,一以补已损之血,从而有助于止血,并可迅速恢复以出血量多所致的不适。以圆运动来看,正是肝肾二轮及脾之中轴同时出现问题,故用轴轮同运之法以治之。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据《金匮要略》条文,远血之治,主以黄土汤。故辅老用黄土汤原方,是为方证相符。

附案:便血案,崩漏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  灶心黄土30~60克,白术9克,炮附子9克,阿胶9克,黄芩9克,干地黄9克,炙甘草6~9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此为古法。现常先以灶心黄土水煎后,滤汁代水,用此水煎他药。阿胶烊化后兑入服用。

炮附子一般要求先煎半小时,然因此方用于脾阳不足之证,以笔者临床应用附子经验,如果炮附子饮片为黑顺片,可不必先煎。

【功效】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 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来源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有“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三、组方之义

一般认为,本方用灶心黄土温中止血为君;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臣;出血量多则阴血亏耗,故用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而血亏易生热,再以黄芩清热止血为佐;甘草调药和中为使。

有人认为方中用生地黄、阿胶及黄芩是因出血量多,阴血亏耗,虑术、附辛温有动血之嫌,故以生地黄、阿胶一以养血,再配合黄芩以监术、附辛燥之性。此说似是而非。其实本方配伍体现了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的理念,正合阴阳互根之要义。要知道,本方所治为脾阳不足,不能统血之证。因脾阳不足,故用灶心黄土,一以其色黄为土,正入脾经,且久经熏烤,其性大温,正可温阳健脾。加以术、附健脾益气,补火暖土,以助灶心黄土之力,三药正是治疗脾阳虚衰,无力统血之要药。且血溢脉外,是因阳虚无力统血引起,正合用辛温之品以助阳,恢复统血之职,并非用于血热妄行之证,又何来温燥动血之说?既无温燥动血之弊,自不必以地、胶、芩等阴柔寒凉之品以制约之。故用生地黄、阿胶者,乃因出血量多,一以止外溢之血,一以补已损之血,从而有助于止血,并可迅速恢复以出血量多所致的不适。

至于黄芩一味,初看殊不可解,细思实有深意。因出血一证,其因故多,但总不外血热妄行,脾不统血,瘀血留阻等因。然而对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说,虽医家共认,但若肝不藏血可致出血,则似乎少有重视。四川陈潮祖教授曾道其奥秘:“故于温阳止血方中配伍黄芩清肝止血……有相反相成之妙。”

四、主治之理

火神派大家,四川名医卢崇汉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阳主阴从。用在此处,颇为适合。阳气为主,阴血为辅,若阳气不足,则无力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发为便血、吐衄及崩漏之疾,此为本方主治之根本所在。

至黄芩的作用,前文已有述及,然而为何理中汤及甘草干姜汤等也能治疗阳虚出血,却不佐黄芩呢?这可能是与本方证的特别病理机制有关。因阳虚不能统血而致出血,又因出血量多,阴血亏耗,血不养肝,而成血虚肝旺之变,因之肝之藏血一职出现问题,更加重了出血,因此加入黄芩以清肝止血,颇为适合。

总的来看,本方出血之因,与少阴肾阳、太阴脾阳之不足及厥阴肝木之偏旺有关,因此组方用药亦从这三脏入手。以圆运动来看,正是肝肾二轮及脾之中轴同时出现问题,故用轴轮同运之法以治之。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辨治要点

1.本方主要用于脾阳不足所致的大便下血或妇女崩漏。以血色黯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辨治要点。

2.因实热出血者,不可服用本方。

(二)用药略例

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气虚甚者,可以人参以益气摄血;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六、附案

便血案

蒲辅周医案:苗某,女,58岁。患者大便后流鲜血,或无大便亦流大量鲜血,每次流血量1~2茶碗之多,每日2~3次,已二十余日。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睑肿,饮食尚可,素有失眠及关节疼痛,月经已停2年,脉沉数,舌微淡无苔。治宜温养脾肾,方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

熟地黄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18克,黑附子9克,黄芩6克,阿胶15克,黄土60克。用开水泡黄土,澄清取水煎药,服2剂。

复诊时服上方已有好转,昨日大便3次,仅有1次流血,今日又便后流血1次,仍心悸气短,无头晕及自汗出,饮食尚可,眠佳,舌无苔,脉为沉数,原方再服3剂。

三诊便血已很少,心悸气短亦减,舌微黄薄苔,脉如前,血虽渐止,但日久伤血,中气已伤,仍宜益气滋阴补血以资善后。

黄芪15克,当归9克,干地黄12克,阿胶9克(烊),甘草6克,生地榆6克,侧柏叶6克,黄芩4.5克,槐花6克,地骨皮6克。5剂。

3个月后随访,未再便血,心悸气短亦较前好转。(蒲辅周医案,1975:45)

【理法方论】便血量多,见头晕心悸、气短自汗,乃脾虚失统之象,蒲老断证准确,经用黄土汤原方,使便血量大减。尤其高明的是,最后以益气滋阴养血之剂善后,乃固本之法也,真可谓步步为营,进退有序,大病焉有不愈之理。(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43-444)

编者按

患者于大便后流鲜血,此即《金匮要略》中所云之“远血”。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见于现代医学之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之远血,其血色多黯淡,或黯黑,而该例为鲜血,且时经二十余日,提示其脾阳虚甚,血溢较速,因而血溢出,阳愈亏,阴血愈耗,故见“两少腹有隐痛,自觉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等阴血不能濡养机体及阳虚不温不敛之症,睑肿者,阳虚水液不化之象。据《金匮要略》条文,远血之治,主以黄土汤。故辅老用黄土汤原方,是为方证相符。

因脾阳虚甚,故黄土倍量,以增强温阳补脾之功;因素有关节疼痛,故用大量术、草合附子以健脾化湿止痛,此仲景药法也。

惟辅老为何将原方之生地黄改为熟地黄?且用量较大,是否有滋腻碍胃及伤阳之嫌呢?其实此处正显辅老经验老到:患者素有失眠,多为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体,此其一;脉沉,故属阳虚,脉数,则因阴血丢失较多,心阳勉力鼓动,以图摄血而无由,遂呈虚性兴奋之数脉;舌无苔,正证阴血大亏。凡此种种,以治疗时,除了要遵“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投以黄土、术、附、草诸味温阳益气之品外,还要配合及时补充大量益阴养血之品,以防阴血流失过多,无以抱阳,此所谓滋阴以敛阳。熟地黄味甘性温,直入下焦,大滋肾水,一方面补充消耗之阴血,另一方面,熟地黄合大剂甘草,有伏火之用,可以更好地发挥附子的温阳摄血功效。且心为离,肾为坎,坎中一阳,正是离火之源,熟地黄正可收敛坎中一阳,令附子大热之性直入宅窟,发挥其温阳强心、固坎填离、补火暖土之功(图9-1)。

图9-1 坎卦与离卦

崩漏案

丁小燕医案:赵某,44岁,1983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一年来月经量多,经潮10~12/15~20,末次月经10月14日。此次月经10月30日来潮,量甚多,昨夜下血200余毫升,色淡红,质稀,有小血块,面白,头眩心悸,手足冷,少腹坠痛,自觉寒凉,喜暖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查血红蛋白70g/L。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治以温补脾肾,养血止血。

处方:

伏龙肝30克,黄芩6克,生地黄15克,白术25克,附子10克,阿胶珠15克,炙甘草10克。

服药2剂后,经量大减,继服原方3剂,经水已净,手足温,小腹下坠冷痛大减。查血红蛋白95g/L。后每于经前服此方,追访4个月,未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85,(1):56]

【理法方论】唐容川《血证论》说:“崩漏者……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临床多选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统摄血液。但脾不统血进而可分为脾气不足和脾阳不足,脾气不足选用归脾汤尚可,至于脾阳不足,则宜选用黄土汤温阳补脾,养血止血。(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446)

编者按

崩漏名崩中,治从中州起手,于《血证论》中详析,理法方论中已述及,不赘。从案中表现来看,辨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并无疑问。重点还是要对脾统血之功能要有足够认识,凡出血病症,均要考虑是否可从脾不统血论治?本案中手足冷就是脾阳不足的证据,而“少腹坠痛,自觉寒凉,喜暖喜按”即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脾肾阳虚,自然要温脾补肾,黄土汤以黄土及术、草以温脾阳,附子直入下焦,温补肾阳,且有补火暖土之功,自是对证之方。其中伏龙肝,即黄土也;而阿胶珠则有补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血虚及各种出血(阿胶珠的传统加工方法是:将蛤粉置于锅内,武火加热至呈漩涡灵活状态,放入切好的小块阿胶,不断翻动至鼓起呈圆珠状,内无溏心呈黄白色时迅速取出,筛去蛤粉,放凉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